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

药物治疗,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急性发作时候可以全身应用抗生素,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做用药前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来指导用药。局部用药一般是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或者是3%—4%硼酸甘油,关于慢性,长期不愈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如果是一个非急性炎症期的化脓性中耳炎,或者化脓性胆脂瘤的患者,可以行鼓室成形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首先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慢性中耳炎严重吗

慢性中耳炎如果临床上不进行积极治疗,还是可以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以下:第一,中耳炎本身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听力下降,耳道反复地流脓,反复地出现耳鸣而疼痛,甚至发热等等相关的一些症状,随着患者病史的加重,上述症状会越来越重,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等表现。第二,中耳炎临床上可以引起相关的一些并发症,包括颅外并发症,比如说耳后骨膜下脓肿,颈部的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瘫等等相关疾病,如果中耳炎继续向颅内发展,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颅内的并发症,比如说脑膜脑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耳源性脑脓肿,硬脑膜下脑脓肿等等相关的一些疾病。如果出现上述并发症,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说中耳炎临床上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而不应该放弃治疗。

慢性中耳炎用什么药

对于单纯的鼓膜穿孔的中耳没有病变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应该把炎症控制好以后尽早行鼓膜修复手术,对有中耳病变的听骨链破坏的中耳炎,应手术置换人工听骨链,避免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慢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超过12周以上,称之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主要的症状是耳朵流脓流水,并伴有听力下降,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眩晕等颅内外并发症。在耳内镜检查的时候,会发现耳朵内有大量的脓性的分泌物,鼓膜一般会有穿孔,甚至会有听骨链的破坏。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首先应该把外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清理干净,然后局部使用抗炎的滴耳液。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慢性浆液性中耳炎

浆液性中耳炎,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来的。咽鼓管功能障碍会导致鼓室负压,中耳腔黏膜下的血管渗出、漏出逐渐形成的。渗出积液可以是浆液性的,也可能是黏液性的,但是,临床治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的如头孢呋辛酯、强的松片等。二、黏液稀释促排剂,如桉柠蒎、标准桃金娘油胶囊、盐酸氨溴索等。三、咽鼓管吹张。四、鼓膜穿刺或者鼓膜置管。五、对于反复顽固的慢性浆液性中耳炎,可以考虑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区别

想要区分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两种疾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1.疾病的缓急以及病程时长不同:急性中耳炎往往起病较急,病程多在1~2周左右;而慢性中耳炎疾病较缓,病程多数在一个月到三个月左右。2.发病的原因不同:急性中耳炎多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急性的上呼吸道疾病引发的;但慢性中耳炎往往是由于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者是自身身体抵抗力比较差造成的。3.症状不同:慢性中耳炎的症状多局限在耳部;而急性中耳炎往往还伴随有身体高热等全身症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重者炎症深达乳突骨质。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一、耳溢液,耳内流脓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脓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或经外耳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耳痛。二、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是否受损以及迷路正常与否等有关。三、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四、耳内镜检查发现鼓膜有穿孔,分为中央型和边缘性两种,穿孔可大可小,鼓室内或穿孔附近可有息肉或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