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随着发病率的提高,越来越深的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疗效差等特点,会给患者以巨大的精神压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其家属,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以及患者在家庭中角色的转换,加重了患者恐惧、疑虑、忧郁、绝望等情绪反应,甚至悲观失望,拒绝治疗。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一般来说,肿瘤患者几乎都有心理障碍,根据其发病前的性格、文化修养、病情轻重、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改善,常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躯体的不良反应,则加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一、脆弱心理。脆弱是指经不起挫折,在感情上不坚强的一种心理状态,脆弱心理也是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表现。例如生活中的微小刺激都会对部分患者的情绪造成打击而出现痛哭、悲伤等情绪方面的发泄。特别是处于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在优越环境生活的患者,更易产生此类心理状态。
二、敏感心理。敏感指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些肿瘤病人对与自己有关的外界事物反应十分敏感,观察到任何人相互私下交流都认为是在背后谈论与自己所患癌症病情有关的事情,会迫不及待的打听询问或追根问底。女性或有一定知识程度的病人较为多见。
三、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心理状态。确诊之前的怀疑诊断、确诊之后的病情变化、对预后不良的恐惧和治疗结果的悲观都可能成为焦虑的原因。
四、仇视心理。仇视是指以敌人相看待、带有憎恨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发生于病前个性外向、具有攻击性,常因受挫折、不得志产生敌对情绪的病人中。
五、否认心理。否认是指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不承认事物真实性的一种心理状态。此类患者,不承认医院作出的诊断,拒绝接受相应的治疗,以维持心理平衡。
有些家属刻意对患者隐瞒病情,出于一种“过度保护”的心态。长期以来,对是否如实地告诉病人癌的诊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80%以上的病人愿意知道自己的诊断。
因此,癌症一经确诊,应由医生连同病情和治疗方案一并告诉病人。在讨论病情时,患者、配偶和有关家属都应到场。关于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告诉患者是一种诊断结果,而告诉其亲属又是另外一种诊断结果,这样迟早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方法、用药以及家属的言行产生极度的不信任感,焦虑和误解就会发生,必然会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肿瘤患者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心理支持呢?
一、纠正癌症=死亡的错误观念:正是这种观念造成了病人的情绪反应。
在医学发展的今天,不少肿瘤都是可以治愈的,还有更多的可以带病生存,从内心接受这样的一个看法可以减轻肿瘤带给病人的严重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直接面对癌症:承认癌症,接受医生的建议去专科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不要错过治疗时间,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三、做好长期和肿瘤作斗争的准备:肿瘤的治疗不是切除了就没有了,它的病程是缓慢的,所以要做好长期与肿瘤共同生存的准备。
四、注意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这常常造成病人的痛苦体验,而颜面、乳腺等特殊部位的肿瘤由于影响外貌、性特征等,可引发特别的心理问题。
五、参加抗癌俱乐部:会员互相给予情绪和心理支持。在抗癌俱乐部与患者进行“话疗”,现身说法地告诉其他患者,即使得了肿瘤,一样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有以下一些心理行为的癌症病人,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1.能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2.能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3.能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和有快乐感的活动;4.能与周围人保持密切联系。相反,消极的心理行为反应则加速癌症的恶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