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分析肥厚型心肌病

绝大多数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有心电图异常,且早于超声心动图改变,但心电图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特异性有限,可作为初筛方法。对于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2导联心电图可提供筛选和诊断的依据,其中左房增大,胸前导联病理性Q波以及左室前壁巨大倒置的T波最具诊断意义,而左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则无特异性。

在肥厚性心肌病发展过程中,病理性Q波可因发病初患者仅有室间隔肥厚,随后因左室流出道梗阻而引起左室游离壁肥厚,部分抵消室间隔除极向量而出现Q波由无到有、由浅而深,直至可能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肥厚性心肌病早期心电图基本正常或仅有T波改变;中期肥厚的心肌纤维异常粗大,排列紊乱,造成QRS向量与ST-T向量的方向相反,心电图形成倒置的T波;晚期,出现进行性左室肥大,可因心肌缺血引起原发性ST-T改变,尤其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肥厚性心肌病的ST-T改变,可以长时间稳定不变,而冠心病特别是心梗的ST-T改变有动态变化,可以辅助鉴别。绝大多数患者有ST-T异常:①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可表现为:Ⅰ、avl、V4~6导联,Ⅱ、Ⅲ、avF导联病理性Q波,同导联T波可直立、低平或倒置;②普遍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V4~6T波倒置或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其改变范围小;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Ⅰ、avl、V2~6导联巨大倒置T波(0.50~1.0mV),V3~5导联,ST段下移,左室高电压,但一般无病理性Q波,巨大倒置T波的深度夜间比白天深,并且深度与P-R间期呈正相关,提示该心电图改变与交感神经活性有关。心尖部T波深倒可能与支配心尖部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心尖部心肌流量增加有关。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较其他心肌疾病患者更易发生晕厥甚至猝死,导致原因主要有:①严重的心律失常。②左室流出道梗阻。

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晕厥等严重临床症状的预测:Q-T间期延长,心尖区3/6级以上收缩期杂音,证实有左室流出道梗阻。

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T改变的原因很多,缺乏特异性,尤其在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时难以区分,部分患者有发作性胸痛,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ST-T改变,极易误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而遗漏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所以无确切的心梗病史,心电图高度怀疑时应尽快行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

心肌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围产期心肌病

在围手术期心肌病患者中,左心室主要扩大,伴有呼吸困难、痰液、肝水肿等心力衰竭,有较高的全身循环或肺循环栓塞概率。该疾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降低、贫血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围手术期心肌病是在妊娠前没有心脏病史的心肌病,在妊娠最后三个月或分娩后6个月发生。由于围产期心肌病的病因不明,所以不容易预防,但是它具有高风险因素,例如高龄、多产、免疫因素以及其过剩肥胖。患者在生育期就可以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营养,有可能降低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生。有睡眠呼吸障碍的人,容易患周期心肌病。其症状为心力衰竭、血栓形成、肺充血、呼吸困难、心电图异常,其诊断主要以超声心脏为主,即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5%,心脏心房增大。然后在超声检查中,心脏、心房、心脏腔、心室腔增大,然后口小,收缩力差,然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然后,在妊娠晚期和产后几个月,可以诊断出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第一,症状。

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这样鉴别: 1.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心腔扩大,以左侧为主,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衰,病理上主要是心腔扩大的病因,病毒性心肌炎为主的病因,特发性家族性遗传,围生期酒精中毒等,体征是心脏扩大,可闻及奔马律,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轻度的扩大,后期各心腔扩张,室壁运动减弱,心肌收缩力下降,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无特效治疗,一般是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但是慎用,容易中毒,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扩张血管, 2.肥厚性心肌病的特征,左室或心室肥厚,伴有不对称性的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可有或者无梗阻,病理是非对称性的,室间隔的肥厚,体征是心脏轻度的增大,能闻及第四心音,胸骨左缘可第3到第4肋间可听到喷射性的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可见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毫米。

心肌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引起的,在扩张型心肌病里面有20%~35%也是和遗传基因的原因有关的,因此要进行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早期发现心肌病的诊断,不光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的就可以对猝死的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这两点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通过早期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人,然后进行治疗才可以预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