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内息肉可为腺瘤性的,也可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倾向于腺瘤性。内镜下胃底息肉多呈圆形、无蒂、橘黄色,息肉直径2~7mm。十二指肠腺瘤样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径5~22mm,呈多发的、小的白色息肉。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是非遗传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症状是胃肠道息肉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内镜所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弥漫散在分布,胃窦尤为明显,多无蒂,直径0.5~1.0cm,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体囊性扩张,内含蛋白纤维液体及慢性水肿的炎症固有层,无恶变倾向。

3.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常见散在多发,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错构瘤。

二.结直肠息肉和息肉病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1.小扁平腺瘤

占腺瘤的8.5%,病理特征为管状腺瘤组织高度不典型增生,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内镜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的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

2.小凹陷腺瘤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占0.7%。腺瘤中央凹陷处可见腺瘤性腺管,可占据整个黏膜层,腺上皮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3.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蒂型(占85%),亚蒂、无蒂少见。常多发,小于0.5cm的小腺瘤多由正常的黏膜覆盖,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活检组织学检查管状腺瘤由密集的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常见有分枝和发芽。

4.绒毛状腺瘤

较少见,占10%左右,体积大,一般直径大于2~3cm,可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菜花状。活检绒毛结构占据腺瘤的80%以上。

5.管状绒毛状腺瘤

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活检组织学呈腺管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4/5。

6.锯齿状腺瘤

由Urbanski(1984年)首先报道,此瘤由呈锯齿状腺体组成,而命名为锯齿状腺瘤。含较多黏液,属增生性息肉,有较少成熟细胞。

(二)结直肠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结直肠腺瘤病

(1)家族性腺瘤病:患者的结直肠内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2)Gradener综合征:亦为家族性、遗传性结直肠腺瘤病的范畴,同时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

(3)Turcot综合征:结直肠多发性腺瘤,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结直肠内腺瘤较少,总数不超过200个,恶变早,女性多见;

(4)多发性腺瘤:也称散发性腺瘤病,腺瘤数不超过100枚,腺瘤以管状和混合性多见,发病年龄较大,癌变年龄较高。

2.错构瘤性息肉和息肉病

(1)幼年性息肉和息肉病:也称潴留性息肉,内镜见息肉多单发,直肠、乙状结肠多见,息肉多有蒂,直径1~2cm大小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常伴有糜烂或浅溃疡,明显充血,呈暗红色,常易出血,病理为错构瘤,不会发生癌变;

(2)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散在多发常见,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于错构瘤。

3.化生性息肉和息肉病

又称增生性息肉。很常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内镜下化生性息肉通常为小丘状隆起,大小多在2~5mm直径左右,息肉表面光滑,色泽稍苍白,与周围黏膜相同,易反光,质地软,常单发。组织学改变是腺体增生延长,被覆的腺上皮呈锯齿状,腺上皮细胞无异型性,属非肿瘤性息肉,与癌无明显关系。

4.炎症后息肉和假性息肉病

(1)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此类息肉继发于结直肠各种炎症性疾病。内镜所见此类息肉一般无蒂,形态多为丘状或不规则形,多似绿豆、黄豆,有些呈树枝状、蠕虫样、高柱状或索条状,有些呈黏膜桥状;息肉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质软。一般不发生癌变,它比周围炎症的黏膜恶变倾向小,因此在对慢性炎症性肠病防癌追踪观察时,应取假息肉周围黏膜而不是从假息肉处获得。

(2)血吸虫卵性息肉和息肉病:由血吸虫卵沉积于肠壁并刺激上皮和结蒂组织增生而形成。内镜见好发于右侧结肠,一般无蒂型,大小数毫米到1厘米左右,表面光滑,色黄白或充血发红,质软至中。组织学改变为黏膜上皮增生或黏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间质中有血吸虫卵沉积。

(3)良性淋巴样息肉和息肉病: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和增生的淋巴滤泡组成。内镜发现孤立的良性淋巴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单发或散在数枚;常无蒂;表面光滑,色泽相同于周围黏膜或稍苍白,质软。组织学改变为黏膜下大量淋巴细胞,分化正常,无包膜和淋巴窦,不发生恶变。

5.其它

(1)黏膜肥大性赘生物:肠镜下见为一些无蒂光滑、体积多在0.5cm直径以下、少数直径达1cm的小息肉,颜色同周围黏膜,质软。组织学上仅见黏膜增生隆起,腺体被覆上皮无异型性。不发生癌变。

(2)Cronkhite-Canacla综合征:非遗传性胃肠道息肉病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中老年发病。内镜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结直肠中息肉多呈弥漫散在分布,部分肠段可密集呈地毯样,多无蒂,以直径0.5~1.0cm为多见。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管呈囊性扩张。

胃息肉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胃息肉注意事项

临床建议胃息肉较小者可以通过胃镜进行息肉切除治疗,息肉切除后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患者术后饮食需由清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流质饮食,再到半流质饮食,最终恢复普通饮食,清流质饮食一般需持续1-2天; 2、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上腹痛、恶心、腹胀、呕血或黑便等情况,如果有上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治疗; 3、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建议遵医嘱服用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类药物。

胃息肉0.4cm

如果是良性的,一般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要注意饮食清淡一点,早期以流质为主,同时还要吃一些消炎药或者是抑制胃酸的药物来促进局部创面的愈合恢复,一般情况下在1个星期到半个月左右,局部息肉切除后留下的创面就会慢慢的愈合好的,以后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定期的复查胃镜就行了这个息肉虽然不是很大,但如果这个时候不加以治疗处理,有可能会在以后慢慢的长大的,长大以后有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或者引起一些疼痛出血,严重感染等表现的这个时候,建议在胃镜下可以做息肉切除手术,切除手术以后胃息肉还要做病理检查化验看看是良性的还是其他病变。如果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里面有0.4cm左右大小的息肉。

胃息肉注意事项

胃息肉患者应注意充分休息、三餐定时定量、保持愉悦心情。 1、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2、三餐定时定量,宜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同时注意戒烟、避免酒类、咖啡因(咖啡、浓茶、可乐、可可亚)、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摄取,食物亦不宜过甜过咸及过冷、过热。并且进餐要细嚼慢咽 3、保持愉悦心情,有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