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俗称急性脑梗死或急性脑梗塞或脑中风,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居民患病致死原因中排名第一位,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急性期时间的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哪些原因引起?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年龄增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都会导致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2.心源性栓塞型
心源性脑栓塞就是因为心脏本身原因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栓塞,其中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原因是心房颤动,青年人最多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等。大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心源性栓子造成的,约40%的不明原因的卒中可能是心源性卒中。相比非心源性卒中,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入院时症状更严重,且出院时及发病6个月后预后也更差。
3.小动脉闭塞性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又称腔隙性脑梗塞或小卒中,平时我们听到患者最多提到的是毛细血管堵塞。它是由脑内小血管闭塞导致小的梗塞灶,症状可轻可重,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小于15mm。
4.其他原因
这种类型临床上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免疫性、非免疫血管病、高凝状态、血液病、遗传性血管病以及吸毒等所致脑梗死。其中青中年多见的是遗传性脑血管病,最多见的是烟雾病,就是颅内大血管慢慢闭塞,周围小血管代偿,像烟雾状。
5.不明原因
这一类型患者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但是通过目前各个方面的检查仍不能找到梗塞原因。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哪些表现?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四、怎么快速识别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种是FAST口诀:F代表面瘫,A代表胳膊无力,S代表言语困难或吐字不清,T代表尽快拨打120电话,这个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
另外一种口诀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中风120”:1看1张脸,有没有不对称或口角歪斜,2查2只胳膊是否一样有力气,0是聆听语言是否困难或吐字不清,出现任何一种突发症状要拨打120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要做哪些检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查项目很多,有没有脑梗塞最直观的检查就是做脑核磁共振,当然,发现了脑梗塞,最关键的就是做脑血管相关的检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病因分型,有时候需要做心脏相关的检查或其他特殊检查。常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检查如下:
(1):脑病变
1.头颅CT:对于突然发病怀疑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这个基本是必备检查,方便快速的排除脑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
2.MRI:常规磁共振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明显优于CT。多模式磁共振包括DWI、PWI等可早期发现病灶及其大小和部位,并可通过弥散-灌注是否匹配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2):脑血管
1.颈部血管彩、多普勒或TCD:彩超检查颅外颈部血管有无斑块、斑块性质或有无狭窄,超声造影可以更加准确评估颈部血管狭窄斑块是否稳定;多普勒可以测脑血管血流,间接反应脑血管有无狭窄;TCD可检查颅内血流、微栓子及检测治疗效果。
2.MRA和头颈联合CTA:可显示颅内大血管近端狭窄或闭塞,对远端血管或分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无创、经济、方便。
3.脑血管造影(DSA):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的反映头颈部血管情况,但其为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
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怎样治疗?
1. 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替耐普酶,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现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所以,一旦怀疑脑血管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医院,对于时间窗内的脑梗塞患者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用药物溶解血栓。而有研究证明,发病在4.5-9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过评估,经过溶栓可挽救脑组织,尽管症状性出血风险增加,但并不抵消静脉溶栓的获益。
2. 急性脑梗塞的介入手术治疗
对于怀疑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如果发病6小时内可以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开通堵塞的大血管。一种是首先药物溶栓,血栓没有溶开,然后用导管取出血栓,这个叫桥接治疗,与单纯溶栓相比,溶栓加取栓可以增加34%的改善。一种是直接用导管取出血栓,与保守治疗相比,直接取栓可以增加44%的改善。随着取栓技术的开展和临床研究,现在取栓的并发症越来越低,而且取栓的时间窗已经扩展至24小时,在后循环卒中患者,时间窗更长,几天或数天都有可能做介入手术打通血管,改善患者的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机械取栓时代的到来,让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有了避免重残或死亡的治疗手段。
3. 血管成形术
对于合并有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取栓过程中可实施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
不符合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治疗;溶栓后的患者,在24小时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
七、总结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国民第一大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中风“120”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识别方法,对于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急诊介入开通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都需要患者及时到达医院,因此,提高脑卒中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脑卒中知识的不断普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势必会像心血管介入一样普遍开展,为更多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郭新宾教授简介: 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郑东院区神经介入科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教授,博导,201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博士后。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人文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缺血组全国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中心神经介入专家组全国委员, 中国医学促进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委员会全国委员,河南省卫健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神经介入青委会副主任委员。2012、2014连续两年获得:中华介入放射学会全国优秀青年介入医师研究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发表第一作者SCI 21篇。完成各类脑血管病治疗手术6000余例,独立完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4600余例,颅内支架等近1000余例,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脑梗塞)、脑静脉窦血栓等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