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女,82岁,近10天来无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后枕部疼痛明显,还出现了颈部活动受限,不能旋转伴有头部晕沉感。经过休息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加重,于是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最终诊断为脑梗死,予以银杏达莫针剂改善脑循环,醒脑静针剂营养脑细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瑞舒伐他汀和血脂康胶囊调节血脂,非洛地平缓释片和替米沙坦片稳定血压,布洛芬和眩晕宁片止痛止晕治疗。
【基本信息】女、82岁
【疾病类型】脑梗死
【就诊医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5月
【治疗方案】予以银杏达莫针剂改善脑循环,醒脑静针剂营养脑细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瑞舒伐他汀和血脂康胶囊调节血脂等治疗
【治疗周期】7天
【治疗效果】头晕头痛较前减轻,颈部向左活动时仍然有头痛感,能自行下床活动,行走稳健,血压正常稳定
一、初次面诊
患者10多年前明确就诊过高血压,最高血压达到200/105mmHg。近10年来,患者还出现过双上肢不自主抖动,但是从来没有因为这个情况到医院就诊过。
患者这次入院主要是因为近10天以来,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其中疼痛点主要在后枕部尤其明显,还出现了颈部活动受限,不能旋转,伴随有头部晕沉感。当时患者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到医院就诊,只是自行在家适当休息。
患者经过短时间的休息以后,上述的症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因此今天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我院就诊。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以后立即进行了专科查体,血压130/70mmHg,患者神志清楚,颈部C3~7棘旁压痛,双上肢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双下肢肌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存在,头部及双上肢不自主震颤,双上肢因震颤无法正常共济检查,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54次/分,未闻及杂音。
除以上查体外,还进行了影像学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提示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左侧颈椎动脉供血不足。心脏超声提示左室顺应性降低。头部和颈椎CT结果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小片状稍高密度影,两侧大脑半球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疏松,脑萎缩;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头部和磁共振MRI+MRA结果提示左侧小脑、左侧丘脑、两侧脑桥、两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及两侧大脑半球多发腔积性脑梗死(部分脑软化灶形成),两侧脑室脱髓鞘改变,脑萎缩,脑动脉硬化改变,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
通过以上检查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明确诊断后予以银杏达莫针剂改善脑循环,醒脑静针剂营养脑细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瑞舒伐他汀和血脂康胶囊调节血脂,非洛地平缓释片和替米沙坦片稳定血压,布洛芬和眩晕宁片止痛止晕治疗。
三、治疗效果
患者经过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降压、止晕等对症治疗后,头晕头痛症状较前减轻,能自行下床活动,行走稳健,血压正常稳定,予以出院,嘱其出院后定期复查。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血压波动情况,如果有眩晕、头痛等情况,立即告知医生。
2、患者近期避免下床活动,如果下床必须有家属的搀扶,避免剧烈活动。
3、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服用不正当的药物,院外继续服用稳定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对症支持治疗的药物。
4、生活中低盐、低脂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密切监测血压,一个月后复查。
5、避免剧烈运动,平时起床、转身等动作需缓慢,避免长时间低头。
五、个人感悟
脑梗死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这次就诊的患者就是因近10天无诱因出现头晕、头痛、颈部活动受限伴头部晕沉感。当时并未引起重视,自行在家休息。经过休息后,症状持续而来就医。
在患者明确诊断后,我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予以了对症治疗。因为本例患者血脂较高,应及时的调节血脂并抗血小板聚集,同时结合改善脑部循环以及止痛、止晕药物等对症治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后,取得了较佳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脑梗死患者除了积极予以对症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控制好血压,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