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男,65岁,有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回家途中突感眩晕,走路摇晃,伴有恶心、呕吐表现,于我科完善体格、头颅CT等检查后,诊断为脑血栓,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输注依达拉奉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患者头晕症状基本缓解,能自行下床活动,活动后无明显头痛、头晕等。
【基本信息】男,65岁
【疾病类型】脑血栓
【就诊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就诊时间】2019年8月
【治疗方案】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输注依达拉奉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治疗
【治疗周期】7天,长期随诊
【治疗效果】患者头晕症状基本缓解,能自行下床活动,活动后无明显头痛、头晕等。
一、初次面诊
一看时间快到下班时间了,心里沾沾自喜,正准备洗手等待下班时,自见一位漂亮的女士推着一位老年男性前来就诊,患者自诉晚上5点左右与朋友们结束打牌,在回家途中,突感一阵眩晕,看周围的东西都感觉在旋转,走路摇摇晃晃、站不稳,并出现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没有出现喷射状呕吐,于是赶紧给其女儿打电话,被女儿送到我院就诊。
另外,还了解到患者两年前曾发生过脑梗死,治疗后遗留有左侧肢体不利、言语不清,平素未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2年前因脑梗死住院时被诊断为高血压,未进行规范诊治,此次入院时监测血压为171/90mmHg。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我心想可能是脑梗复发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将患者暂以“脑梗”收治入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我为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检查时发现患者言语略含糊,双眼向左细小旋转眼震,双眼向右细小水平眼震,左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余查体大致正常。
为了解患者脑部是否存在脑出血或脑梗死,还进行了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两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考虑患者为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且NIHSS评分为5分。因患者入院时距离发病约2小时,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排除禁忌症后,积极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期间未出现牙龈、鼻腔、消化道等部位出血,经溶栓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好转,24小时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
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为明确脑梗死的病因及分类,为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加脑血管检查,检查提示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两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及两侧大脑半球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头颈部CTA检查结果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管壁毛糙僵硬,双侧颈总动脑、椎动脉及颈内动脉局部管壁可见钙化影。因患者血管存在硬化伴斑块形成,所以患者脑血栓形成诊断明确。
因此,我给予患者输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清除脑内自由基;输注改善脑部循环的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并给予输注丁苯酞注射液促进侧支循环,增加脑部供血量,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三、治疗效果
患者入院后经过溶栓及相关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改善,头晕症状基本缓解,能自行下床活动,活动后无明显头痛、头晕等,测量血压为140/80mmHg。
患者两年前行脑梗塞后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药物,所以再次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反复叮嘱患者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钙片等治疗。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调脂稳定斑块治疗;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2、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避免发生便秘。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也不吸入二手烟。
4、尽早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
五、个人感悟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逐年增加,是指在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脑血管内血栓形成,使脑血流供血减少或中断,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还有血管炎、脑淀粉样变、烟雾病等。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我们这位患者脑部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在血压等变化比较大时,容易出现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相关影像学检查。患者可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不利、视力模糊或丧失、头痛、呕吐等,甚至可出现意识不清等;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行头颅CT、头颅MRI等,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脑血管情况等。
我们这位患者出现症状后便立即来医院诊治,因发病时间短,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所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一般比药物保守治疗好,这也提示我们当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医院就诊,发病时间越短,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越多,效果越好。此外,出院后要规律服用药物预防脑梗死再次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