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7岁小男孩自小与同龄孩子不一样,不看人、也不理人,不听父母的指令,很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属于典型的孤独症症状。经过专业的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低频治疗等治疗以及健康宣教后,患儿的心理、行为、健康等得以改善。
【基本信息】男,7岁
【疾病类型】孤独症
【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7月
【治疗方案】行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低频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训练。
【治疗周期】半年间断住院治疗,完成一个疗程后,每个月回院进行评估并巩固治疗。
【治疗效果】通过半年时间反复的治疗,患儿病情有所改善,表情不再呆板,对于周边环境有一定的注意,父母或者医生叫其名字的时候有一定的反应。
一、初次面诊
患儿是由父母带来医院就诊,据父母描述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就表现的与同龄孩子不一样,不看人、也不理人,不听父母的指令,很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做过任何检查和治疗。
直到孩子五岁的时候,基本不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动作,也不会跟父母多交流,没有依恋父母的举动,甚至都没有点头或者摇头等肢体语言。父母发现不对劲,这才领着孩子去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孤独症,建议转上级医院精神科进一步治疗。但由于各种原因,治疗被搁置了。一直到孩子7岁了,家长为避免影响上学,才来到我院就诊,了解完患儿情况后,门诊以“孤独症”收住入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查体提示神志清,精神可,反应较差,表情呆板,意识清醒,言语不能,社交障碍,主动意识差,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差,判断力差,计算力无,记忆力无法查,多动,不主动与人交流,对周边环境无注视,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狭窄。同时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检查总分为33.5,诊断为轻度孤独症。
基于患者孤独症诊断明确,向家长告知患儿诊断及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的情况后,家属表示知情,并同意接受治疗。因此决定予以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以提高患儿言语功能,增加患儿生活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为:行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低频治疗等治疗以改善脑功能,提高患儿智力反应,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行感觉统合训练以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系统自动反应技能,促进语言组织神经健全。
同时对患儿家长也进行了健康宣教,告知其孤独症护理注意事项,并调整自身焦虑情绪,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孤独症。通过几个疗程的康复训练,患儿功能较前明显提高,因此应家属要求办理出院手续,并嘱家长一月后再来院重复上述治疗,直至病情好转。
三、治疗效果
通过半年时间反复的治疗,患儿病情有所改善,表情不再呆板,对于周边环境有一定的注意,父母或者医生叫其名字的时候有一定的反应。
患儿再次接受<<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中获得30分,属于轻度孤独症征象,而只要小于30分就属于无孤独症征象,因此评估治疗有效。目前患儿正处于长期随访阶段,通过长期治疗,其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也逐渐融入学校生活。
四、注意事项
1、患儿尚处于成长发育时期,需注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
2、规律作息,到期积极来院进行下一疗程治疗。
3、建立亲子依恋和情感联系,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外界环境接触,多参加各种锻炼,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学习,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切勿让孩子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终生。
4、坚持长期有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也要和治疗师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
五、个人感悟
孤独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在3岁前就会发病,表现出沟通障碍,不主动看人、也不理人,不听父母的指令,很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其对生活主要的影响就是社会交往方面,患儿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欲望及兴趣,与人交往的方式和交往技巧也很缺乏。
孤独症的治疗主要以干预教育和干预行为途径训练为主,主要在于培养患儿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争取达到独立生活的能力,减轻患儿的残疾程度,改善后续的生活质量,争取部分患者在成年后能够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甚至独立工作的能力。
孤独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至今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无法完全给予统一定义和病因,对于它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看似方法很多,但依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患儿及家属一定要坚持长期有效的治疗。
姓名:常卫利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精神科
职级: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