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女孩患急性细支气管炎,经过药物治疗得以缓解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女,1岁半,约五天前,开始出现偶发性咳嗽,家属未在意,后来咳嗽症状开始加重,一阵一阵的,并且有痰不易咳出。直到就诊前一天晚上开始发烧,最高温40℃,自行给予感冒药,效果不佳,由其母亲带来就诊,经过检查后,诊断为急性细支气管炎,予以药物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

【基本信息】女、1岁半

【疾病类型】急性细支气管炎

【治疗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12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头孢硫脒+喜炎平+氨溴索+硫酸镁)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9天

【治疗效果】病情好转

一、初次面诊

记得那是一个寒冬,8点钟天空才逐渐明朗起来,只见一位约30来岁的母亲,抱着一个婴幼儿,来到诊室。非常焦急的说到:“医生,您快看看我的孩子是怎么了,昨天晚上开始发烧,最高温40℃,在家自行给孩子服用感冒药。今早发现孩子额头还是特别烫,测得体温39.7℃。”

我一边安慰其母亲,一边问她孩子除了发烧还有别的症状吗?她说:“约五天前,孩子开始咳嗽,刚就偶尔咳嗽一两声,未在意。后来咳嗽症状开始加重,一阵一阵的,并且孩子嗓子里有痰咳不出。”

二、治疗经过

于是,我先对其进行了体格检查,体温39.7℃,精神稍差,查体欠合作,可见咽部粘膜充血,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为进一步诊断,完善辅助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14.2×109/L,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高于正常值,嗜酸性粒细胞数低于正常值。MP检测,发现肺炎支原体IgG抗体数值增高,IgM抗体数值正常。

image.png 

结合患者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急性细支气管炎。

急性细支气管炎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予以头孢硫脒抗感染、喜炎平抗病毒、氨溴索止咳化痰、硫酸镁平喘等支持治疗。

三、治疗效果

患儿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后,在治疗的第1天体温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咳嗽有所缓解,第9天患儿咳嗽症状消失,行体格检查,患儿体温稳定,无头晕、头疼,无咳嗽、咳痰症状,心肺听诊无异常,病情明显好转,与家属协商准予出院。

嘱咐患儿家属出院后注意让患儿多休息,预防受凉,合理膳食,科学喂养,如果有任何异常,随时就诊。

四、注意事项

1、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

2、适当让患儿多饮水,保持安静的环境,不要打扰到患儿,让其安静休息。

3、出院后室内应多开窗通风,通风时注意保暖,随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家长在室内不要吸烟,避免患儿吸入烟尘。

五、个人感悟

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呼吸系统出现急性炎症、水肿、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和黏液分泌增多为特征。临床症状以鼻炎和咳嗽开始,逐渐出现呼吸急促和哮喘等。

细支气管炎可由不同的病毒所致,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其他包括人类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此次就诊是一位不满2岁大的婴幼儿,因为细支气管尚未发育完全,且管径较小,当呼吸道遭受病菌感染的时候,细支气管壁呼吸道内细胞就会受损并死亡,进而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并引起细支气管黏膜肿胀,导致细支气管阻塞。该患儿咳喘4-5天并伴有发热,双肺呼吸音粗,这些都是患急性细支气管的典型症状。

急性细支气管炎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以呼吸性细支气管慢性炎症为主的疾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的症状,一般以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为主,相对疗程比较长。一般主要是选择小剂量持续的红霉素治疗,另外还可以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比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等,药物疗程一般要至少6个月以上。对症治疗,针对于喘息、气促,还可以使用扩张支气管的药物,比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液等雾化吸入治疗。

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注意休息,预防受凉和感冒,适当的运动增强个人体质,从而提高呼吸道抵抗力,避免吸入有害的物质及过敏源。第二对症治疗,咳嗽、咳痰、气喘明显及时予以止咳化痰平喘治疗。第三药物治疗,主要选用大环内酯类的药物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或者阿奇霉素,该药疗效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潜在的免疫调节有关,除了大环内酯类药物之外还可以尝试糖皮质激素,利用其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进行治疗该病。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症状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症状一般常见于呼吸增快和喘憋,伴有激惹、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气促、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多来源于比较重的呼吸道感染,感染持续的时间可能会超过六个星期。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气促、胸闷不适、发绀等,如果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导致呼吸衰竭,危及到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