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的注射疗法有两种

注射疗法主要是将药物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造成瘢痕,使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或注射到直肠周围,便宜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不再下脱。此法对病儿效果良好,也可作为成人直肠脱垂的首选疗法。

以往采用的药物和注射方法甚多,近年来采用中药液注射治疗脱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明矾脱肛液或消痔灵注射液最常用。明矾脱肛液是一种以明矾为主的药液。中药明矾具有收敛固涩、止血、解毒、消炎等作用。其水溶液对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蛋白质、胶体变性凝固,形成较强的瘢痕组织,以起到粘连固定直肠的作用。

操作方法:在肛门镜下,用装满药液的5ml注射器和5号细针头在齿线上1cm开始,刺入粘膜下层,呈多点状或多柱状注射,使药液均匀地分散在粘膜下层,通过无菌性炎症产生纤维粘连。直到乙、直肠交界处的附着点固定。注射完毕,再次消毒,外盖无菌纱布。一次总量,8%明矾注射液10ml-20ml,消痔灵1:1浓度(消痔灵原液1份加入1%普鲁卡因1份)30ml-40ml。

操作方法:病人局部消毒,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腰俞穴麻醉下,用较细的5号注射长针头和20ml注射器吸取药液,并嘱病人作排便动作,使直肠尽量脱出肛外,以0.1%新洁尔灭液消毒直肠粘膜后,用组织钳2~3把,固定脱出的粘膜的最高点,由此处向上作粘膜下层点状或柱状注射。待全部脱出的直肠注射完毕后,再行消毒,将直肠还入肛内。这时再作肛门周围常规消毒,换6号针头(长8cm),分别于左右截时位3点、9点。距肛缘1.5cm处进针。

先在左侧刺入皮肤和外括约肌,进入坐骨直肠窝,深4cm-5cm,如针头略有阻力,说明已达肛提肌,通过肛提肌时,针头有落空感,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左手食指伸入直肠内,触摸针头部位,确定在直肠壁外和直肠旁间隙内时(男女进针深度不同,男性不超过7.5cm,女性不超过5.5cm),然后退针缓慢注药,呈扇形注射10ml-16ml。再换针头,以同样方法注射对侧。最后,注射后侧并使针略呈弧形,在肛门与尾骨之间刺入,沿骶骨曲进针。食指伸入直肠内引导针头进入直肠后间隙。注射药液5ml-10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直肠脱垂都有哪些危害

直肠脱垂的危害如下: 1、直肠脱垂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黏膜经常摩擦出血,出现溃疡,甚至是这种慢性的损害,也导致了结肠癌的发生。 2、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使出现急诊的时候入院,甚至不得不去做肠道的切除或肠道的造口。 所以,在直肠脱垂早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硬化剂的注射,或者是经腹腔镜直肠的固定早期进行解决,以免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不得不去做更大的手术。

直肠脱垂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直肠脱垂的并发症: 第一、出血,这时候的出血是因为直肠孤立性的溃疡,可能会发生大出血。 第二、肛门失禁,百分之十六到百分之二十的患者,表现是对气体的失禁,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七的患者是表现完全性的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性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患者因为耻骨直肠肌薄弱起不到作用,一旦内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第二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生产性损伤,使盆底盆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其中直肠粘膜脱垂,有肛管静息压的降低而直肠套叠,而存在肛管静息压和咳嗽时的降低。

直肠脱垂和痔疮有什么区别

直肠脱垂和痔疮的区别如下: 1、直肠脱垂是由于直肠黏膜及直肠肠道在盆底结构受损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出,而痔疮是由于肛垫下垂或血管扩张引起的。 2、直肠脱垂是肛门的括约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的肛门是很松驰的,而且是不痛,而痔疮只是肛垫的下垂,它的括约肌是没有受到影响的,所以它的脱出同时伴有出血或血栓,这种情况下的脱出病人通常会有不同的症状,比如吐血、疼痛、感染,患者的肛门是比较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