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直肠脱垂的全面解析

直肠脱垂的病因较多,临床表现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于肛门之外。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脱肛范畴。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育用力,久痢久泻,小儿叫呼耗气,俱有此证,非虚如何?《景岳全书脱肛》综合前人之说,谓大肠与肺为表理,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此其要也。

但其特别强调因虚而致病的一面,有因久泻久痢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过用寒凉,降多亡阳而脱者。虽然也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然热者必有热证,如无热证便是虚证,且气虚即阳虚,非用温补多不能效。总之这些医籍中有关本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均有阐述,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依据。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气虚下陷,关门失守,饮食失当,湿热下坠而致。故上述诸方中多为培补中气或清利湿热之品,病轻者,若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多能获愈。但由于初起常为患者忽视,因而延误治疗,遂至由轻变重,以致直肠脱出不收。或因久病气虚,直肠脱肛外,无力收缩,被衣裤磨破,使之脱出部分及肛门周围发生肿痛,或兼有黄水、脓液流出,配合解毒敛疮之品外用,一般均能治愈。

根据以上诸方,直肠垂脱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二大类,即气虚和湿热。

1.气虚论 认为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劳力耗气,或饥饱不匀,或思虑伤脾,或久病之后气虚不复,气虚失于固摄,而致肠滑不收,遂成脱肛之病。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咳久泻,脾肺气虚,老人肾气不充。妇女分娩过多或产时过度用力,或房劳伤肾,精亏气少,均是发生本病的常见病因。治疗以补虚举陷、收脱之法。常用参、芪、升、柴之属,切忌攻伐伤正之品,以免徒伤正气,加重病情。

2.湿热论 认为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如脂膏、奶酪、甘腻之品,以致湿热内生,壅阻肠道,便滞努责,遂成肛脱之病。治应清热利湿导滞。决不可一见脱便概为虚,而冒然投以温补。

总之,直肠脱垂的临床治疗,既要注意到虚证,又要慧识实证。若见久脱不愈,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者应配合外用解毒敛疡之品,以促进疾病的痊愈。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直肠脱垂都有哪些危害

直肠脱垂的危害如下: 1、直肠脱垂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黏膜经常摩擦出血,出现溃疡,甚至是这种慢性的损害,也导致了结肠癌的发生。 2、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使出现急诊的时候入院,甚至不得不去做肠道的切除或肠道的造口。 所以,在直肠脱垂早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硬化剂的注射,或者是经腹腔镜直肠的固定早期进行解决,以免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不得不去做更大的手术。

直肠脱垂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直肠脱垂的并发症: 第一、出血,这时候的出血是因为直肠孤立性的溃疡,可能会发生大出血。 第二、肛门失禁,百分之十六到百分之二十的患者,表现是对气体的失禁,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七的患者是表现完全性的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性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患者因为耻骨直肠肌薄弱起不到作用,一旦内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第二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生产性损伤,使盆底盆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其中直肠粘膜脱垂,有肛管静息压的降低而直肠套叠,而存在肛管静息压和咳嗽时的降低。

直肠脱垂和痔疮有什么区别

直肠脱垂和痔疮的区别如下: 1、直肠脱垂是由于直肠黏膜及直肠肠道在盆底结构受损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出,而痔疮是由于肛垫下垂或血管扩张引起的。 2、直肠脱垂是肛门的括约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的肛门是很松驰的,而且是不痛,而痔疮只是肛垫的下垂,它的括约肌是没有受到影响的,所以它的脱出同时伴有出血或血栓,这种情况下的脱出病人通常会有不同的症状,比如吐血、疼痛、感染,患者的肛门是比较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