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怎么回事,怎么办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组织中特有的酶,如果检测到其水平升高,常常提示心肌损伤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手术等原因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当心肌细胞缺血时间延长时,细胞内的CK-MB酶会被释放出来,导致其水平升高。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CK-MB增高,应及时进行急救和相关治疗,例如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等。

2、心肌炎:当心肌受到感染或其他炎症刺激时,会导致CK-MB酶的释放,导致其水平升高。如果是心肌炎引起的CK-MB增高,则需要进行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磷酸奥司他韦。

3、心脏手术:在进行心脏手术或其他心脏操作时,由于创伤或器械刺激,也会导致CK-MB酶的释放,导致其水平升高。因此,在进行心脏手术或其他心脏操作时,应该尽量减少创伤或器械刺激,从而减少CK-MB酶的释放。

此外,还可能是中毒、横纹肌溶解、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因此,建议尽早就医,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偏高可能是体内发生感染出现炎症引起的,也可能是血液疾病引起的,另外若是患有脑梗塞、心血管狭窄等疾病也会出现血小板比率偏高的情况。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可以服用抗凝剂治疗。体内血小板含量增高的患者首先在平时需要多休息,并且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可以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导致血小板增高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由于骨髓异常增殖性所致。其次与炎症性疾病、严重失血以及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

血小板总数增高

建议:勤观察自身情况,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消炎药物治疗。你的血小板计数偏高,说明体内有炎症感染现象,多与自身免疫力低下有关,或者是月经结束后,也会出现生理性增高。当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时便会导致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增加,如肺炎、胃炎以及心肌炎等。血小板计数有升高的情况下,有可能是由于反应性升高引起,在做手术的时候,或者是有外伤的时候都有可能,一般应急状态过后会有好转,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如果是有血液系统疾病引起了血小板数量增高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的检查和治疗,比较常见的是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脑梗塞,冠心病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这种现象。

血小板总数增高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高,伴有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和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多是这种病症的临床特点。生理性是由于剧烈运动、女性月经期等因素造成,病理性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或是恶性肿瘤等。血小板正常参考值在(100-300)×10^9/L,血小板升高见于生理性因素及病理性因素。

科普文章

更多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怎么回事,怎么办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组织中特有的酶,如果检测到其水平升高,常常提示心肌损伤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手术等原因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当心肌细胞缺血时间延长时,细胞内的CK-MB酶会被释放出来,导致其水平升高。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CK-MB增高,应及时进行急救和相关治疗,例如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等。 2、心肌炎:当心肌受到感染或其他炎症刺激时,会导致CK-MB酶的释放,导致其水平升高。如果是心肌炎引起的CK-MB增高,则需要进行抗生素或抗病毒治

肌酸激酶正常,但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是什么原因

肌酸激酶正常,但肌酸激酶同工酶高可能是由于肌肉损伤、炎症、脑部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肌梗死导致。 1、肌肉损伤: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可能是由于肌肉组织受损而释放出来的结果。肌肉损伤可以是机械性创伤、过度运动、肌肉炎症或肌肉疾病引起的。治疗措施包括休息肌肉,避免进一步损伤,局部应用冷敷或热敷以缓解疼痛和肿胀。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美洛昔康片)可用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2、炎症:比如心肌炎,当患心肌炎时,会对心肌造成损伤,使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可遵医嘱使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

肌酸激酶同工酶27U/L怎么回事,怎么办

肌酸激酶同工酶27U/L属于异常升高的情况,可能表明与心脏病有关,但也可能与骨骼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关。 1、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和死亡,从而导致肌酸激酶同工酶释放到血液中,使得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如果患者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需要针对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索洛尔等药物。 2、骨骼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肉损伤、肌肉营养不良等。会导致肌肉组织受损和破坏,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如果患者患有多发性肌炎、肌肉损伤、肌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