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ESR)检查

(1)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早期病人多属正常,病程久者可减少,严重病例血红蛋白可降至60g/以下。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增多,红细胞平均体积与平均血红蛋白量减少。

(2)白细胞:多数病人的白细胞数增多,尤以小儿显著。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出现明显核左移。用激素过程白细胞数升高;重症、晚期、病变进展,特别是伴有严重贫血和用免疫抑制剂时,白细胞数可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内可出现中毒颗粒,亦可呈类白血病反应。

(3)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多与类风湿的活动度一致,亦可作为激素用量的指标,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时用皮质激素后,嗜酸粒细胞减少。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时嗜酸粒细胞数升高或不消失,可与败血症或脓性炎症早期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同时嗜酸粒细胞消失相鉴别,有助于诊断。

骨髓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浆细胞增多;网状细胞增多及吞噬现象(偶见分裂象,担细胞多数分化好为形态正常的成熟组织细胞和单核细胞);巨核细胞在类风湿早期明显增多,亦可称类白血病反应。

(4)血小板:血小板在类风湿早期增多,晚期减少。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雷公腾、清风藤和山海棠等,亦降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血小板数可增多。

化验介绍: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

(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

(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其它严惩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正常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F(女)0-12mm/h

魏氏法:M(男)0-15mm/hF(女)0-20mm/h

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方面包括:化验血常规,反应蛋白,血沉。自身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谱,抗核抗体谱,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以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系三,补体系四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来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要排除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感染肿瘤等的情况。关节肿胀明显,也可以完善关节腔滑液的检查,同时还需要做一些关节影像学检查,做x线平片或CT的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在到达了晚期之后,可能会表现出如下的症状:1、首先会有非常明显而且持续的关节疼痛。2、会有关节的明显的活动不利,比如患者可能在早上有晨僵的现象,而且此时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其他的活动能力已经有非常明显的下降。3、此类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关节畸形。在关节肿胀的基础上,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梭形畸形、尺偏畸形、天鹅颈样畸形或者是纽扣花样畸形等等。4、此类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关节外的其他症状表现,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病以及肺部相关疾病的表现,继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又包括:1、一般检查,主要指的是血尿常规,血沉,c反蛋白,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等。2、自身抗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别于其他炎性关节炎,比如反应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标志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自身抗体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igg以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等等。二、就是影像学检查:1、x线片,关节x线片可见到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以及病情进展后的关节面囊性变,侵袭性骨破坏,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以及脱位。2、ct检查,胸部ct进一步提示肺。病变,尤其是高分辨的ct对肺间质病变更为敏感。3、核磁共振检查,手关节和腕关节的核磁共振可以提示早期的滑膜炎病变。4、超声,关节超声对于滑膜炎关节积液以及关节破坏具有鉴别意义。三、特殊检查,主要指的是关节穿刺术,还有关节镜以及关节活膜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