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发病三个特征

导读: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脑血栓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脑血栓发病三个特征

1、地区分布特征

脑血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差悬殊,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7个国家和地区在1971~1974年的调查资料表明,脑血栓的发病率波动在15~287/10万之间,其中以日本的秋田县和丹麦的哥本哈根最高,非洲的尼日利亚和伊巴丹最低。

脑血栓死亡率以保加利亚最高(182/10万),其次为日本(174/10万),泰国最低为6.4/10万。我国脑血栓发病率平均约130/10万,高于欧美,与日本相近,死亡率在城市为114.47~120.07/10万,农村为98.75~102.55/10万(1986~1988年资料)。

发病率较高地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等北方省份,脑血栓发病率呈现由北向南、从高到低的梯度递降,且城市高于农村。上海市虹口区居民脑血栓死亡率为114.6/10万,郊区农民为80.8/10万。

2、时间趋势特征

从世界各国社区人群调查材料看,70年代以前脑血栓平均发病率约为200/10万人口,以后逐渐降低为140/10万。

美国自1950年开始加强了人群防治,在1972~1985年间脑血栓死亡率下降了35%。1985年我国脑血栓死亡率是美国的3.7倍。日本在1950~1970年间,脑血管病为第一位,重视了预防工作后,1985年降到第三位,死亡率由最高时的170/10万下降到了100/10万。

此外,西欧、北欧、北美和大洋洲的多数国家在1970~1985年的15年中,脑血栓的标化死亡率下降,而原东德、匈牙利和波兰等国的脑血栓死亡率仍明显上升。我国6城市和21个农村地区调查脑血栓年发病率分别为219/10万及185/10万,与国外相比,高于西方而与日本相近。

3、脑血栓的年龄特征

所有研究均表明:脑血栓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以我国城乡调查资料为例:7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为65~74岁组的1.6倍,为55~64岁组的4倍,为45~54岁组的8~9倍,为35~44岁组的30~50倍。

从世界各国的资料表明,脑血栓的发病、死亡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西方国家男女之比为1.35:1。1985年我国全国普查结果表明,男女脑血栓发病率之比为1.27:1。而且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较收入低的人群脑血栓发病率低,户外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

脑血栓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脑血栓不能说话

根据它累及的部位不同,比如说累及了我们的优势半球,比如说左侧的大码半球,颞叶,额叶出现病灶,患者可以出现失语,失语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说有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秘密性失语与传导性失语,混合性失语,所以说得了脑血栓的患者,他是可能会出现言语功能障碍,因为控制免疫功能的这部分脑组织坏死了,他就会出现不能说话,或者言语含糊不清听不懂这些情况。脑血栓是我们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是脑动脉的主干或皮质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了我们颅内血管内皮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者血栓形成引起的脑部的局部的血流量减少,或者血流的中断,从而导致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再出现我们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这种临床的症状跟其他累积部位的不同,表现也是不一样。患者可以出现口角歪斜,可以出现肢体的麻木,无力,感觉障碍,以及这种言语含糊不清。

脑血栓自然疗法

临床上脑血栓的自然疗法主要有:1,日常饮食调节,脑血栓的患者日常建议避免一些油腻刺激的食物,进行低盐低脂饮食,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食物。2,脑血栓患者注意喝水,进一步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的出现。3,注意多锻炼身体,进一步有效增强人体抵抗力,有效预防疾病的侵入,造成继发性炎症的出现。4,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有出现长时间的工作。控制日常情绪,避免有出现情绪过于紧张的情况,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有效预防疾病的出现。

脑血栓尿失禁

如果坏死的部位是支配患者排便的功能区,就会出现小便失禁或者二便失禁的症状,这主要是与脑梗塞的部位,他的功能区在哪里有关。脑血栓的患者可以出现小便失禁的症状。出现脑血栓以后,需要及时做脑部的ct或者磁共振检查,再就是测量血压化验血脂血糖,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