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肛瘘之迷

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肛瘘的发生和家长带宝宝的习惯,包括宝宝自身免疫都有一定关系。所以婴幼儿在出生后3个月至1岁时,是肛瘘发生率的高峰年龄段之一,出现儿童肛瘘是正常现象。

婴儿在出生以后,一方面来自母体的雄激素会使肛腺分泌较为旺盛,如果是男婴的话,其自身睾丸所产生的雄激素会使皮脂腺及肛腺的分泌情况更为旺盛,一旦发生感染,婴儿就很容易患肛周脓肿,转变为肛瘘的可能也极高。另一方面,婴儿肛瘘的发病还与其肛管局部的免疫功能不全有关。婴儿肛门直肠部粘膜的局部免疫结构尚未成熟,肛隐窝具有易感性,比较容易导致肛瘘的发生,因此婴儿期发生肛瘘也很常见。婴儿长到一岁多以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提高和旺盛的雄激素水平发生生理性下降,肛瘘的发病情况也就显著减少了。另外,很多家长过分讲究卫生,宝宝排便后家长反复擦拭,粘膜破裂等也造成肛瘘。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

一、病因与分类

大部分肛瘘根据瘘口和瘘道的位置、深浅、高低以及数目,其分类有:

(一)外瘘和内瘘 外瘘至少有内外二个瘘口,一个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多数距肛门2~3厘米,称为外口,另一个在肠腔内,多数在齿线处肛窦内,称为内口,少数内口在中齿线上方,直肠壁上。内瘘的内口与外瘘相同,并无伤口,临床所见90%为外瘘。

(二)低位瘘和高位瘘 瘘道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者为低位瘘,在此平面以上为高位瘘。后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

各种类型的肛瘘对肛瘘国内外现行的分类方法多达二十余种。根据中国衡水会议(1975年),肛瘘统一标准分类是:以外括约肌深部划线为标志,瘘管经过此线以上为高位,在此线以下为低位。只有单一的内口、瘘管、外口的称单纯性肛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瘘管、外口的称复杂性肛瘘。此分法目前已在国内普遍使用。

(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外口和瘘管有两个以上者,有一个或几个在肛窦部位。

(3)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条瘘管,管道穿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瘘管有分支

(三)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 前者只有一个瘘管,后者可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专家提醒,一般患儿出现肛瘘,要根据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因为患儿较小,解剖结构和大人也不大一样,所以在手术时也要注意,但是如果形成脓液,应该及时进行切开引流,以防脓液侵犯肛门,导致肛瘘复杂化。同时,家长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宝宝,并做好家庭护理,避免不必要感染,加重病情。

肛瘘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肛瘘外用药

肛瘘的外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坐浴的药物,比如说皮肤康洗液、苯扎氯铵溶液、高锰酸钾,这类药物有消肿、止疼、止痒的功效,对于肛瘘的炎性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第二,抗生素类,比如说头孢类抗生素或者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对于肛瘘的炎性发作,有积极的抗感染作用,可以减轻肛瘘的症状,比如说肿胀、疼痛、流脓。第三,对症处理瘙痒的药物,临床上主要应用是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膏,比如说皮炎平、尤卓尔、派瑞松等等。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药品使用请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什么是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通常由于慢性炎症刺激,会引起肛管直肠环纤维化,或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纤维条索,影响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出现排大便不通畅。低位肛瘘通常不会影响排大便,有时表现为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等症状。肛瘘分为高位以及低位,瘘管主管在肛提肌以上,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称为高位马蹄形肛瘘,如果肛瘘瘘管在肛提肌以下,称为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的区别

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的区别在于瘘管在括约肌的位置进行判断。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的区别在于瘘管在括约肌的位置进行判断。低位肛瘘是指距肛门位置很近的肛瘘,而高位肛瘘是指离肛门位置很远的肛瘘,这两种肛瘘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低位肛瘘主要是行外口和瘘管的切开,将坏死的组织剔除,再配合饮食的调整,慢慢规律换药,再配合以药物坐浴治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