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胆结石和胆囊炎治疗

  胆结石、胆囊炎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出现胃脘部疼痛的症状,容易与胃病相混淆,若按胃病治疗则不得其效。目前随着B超的普及,胆结石、胆囊炎的诊断已相当容易,对于经常胃脘痛的病人,只要去做一个B超,多数可以得到确诊。

  胆结石、慢性胆囊炎表现为:间断右上腹或胃脘部隐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气或油腻餐引发或加重,有时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嵌顿所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脉弦。辨证为:肝胆郁滞,腑气不畅。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芍、金钱草、大黄、当归、甘草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大便干燥可加大大黄用量或酌加元明粉。若考虑为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可嘱病人右侧卧位,拍打其右后背部,使结石从嵌顿部位脱出解除疼痛。发病期间应忌食油腻,保持心态平和。

  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管疾病到了这一阶段最积极的措施应是手术治疗,但有些病人存在手术禁忌情况,或当地无手术条件,只能采取保守治疗。中医将此类证候称为火毒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胃脘区剧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热不退,黄疸,便秘。体检:血压有下降趋势,甚至休克,腹肌紧张拒按,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或细数。白细胞高于20000/mm3。辨证为肝胆郁滞,火毒蕴结。治宜清利肝胆,泻火解毒。常用药:茵陈、虎杖、栀子、公英、龙胆草、柴胡、黄芩、黄连、生大黄、元明粉、生地、生石膏。高热神昏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怕冷自汗,脉沉细者可加麦冬、石斛、天花粉;有出血倾向的可加水牛角、赤芍、丹皮;出现休克可加人参、附子。

  上述的三种症候群,实际上是胆结石,胆囊炎逐渐加重的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的治法中始终贯穿一个原则就是舒肝利胆,通腑泻热,这也是中医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基本法则。除了内服、外敷中药外还可配合针灸(足三里,阳陵泉,胆俞等穴),耳针(肝、胆、胰、神门等穴),运经仪治疗等常可获得很好疗效。中医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副作用少,无禁忌证,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应把握好适应症,尤其是在急性炎症阶段的治疗。

肝炎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戊型肝炎

主要的患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但是如果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发病、病死率会非常高、可以达到20%以上。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有4个基因型,基因1型以及基因2型可以感染人类。戊型肝炎主要是由于戊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这类病毒通常会存在于受到污染的水源中或食物中,因此饮用洁净水或食用干净的食物是预防此病的关键。患者起病症状三星期内会将戊型肝炎病毒排入粪便。戊型肝炎是被患者污染的食物、饮水传播。

肝炎家属有哪些注意事项

不要有过度悲观的心态,一旦觉得得了肝病没救了。一定要正确认识,合理地进行治疗,对于家属来讲的话。有传染性肝病的家属来讲,一定要对患者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家庭的支撑。另外对于慢性肝病患者,要做好营养支持的工作,患者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要做好营养支持的工作,做好心理安抚的工作。然后做好期随访,家庭监督员的角色,及时地发现各类的并发症。比如说腹水、肝性脑病的早期,一个很好的家庭,对于肝病患者的预后,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

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2018年以后是肝衰竭的诊断,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了病人有以下临床症状,重度的乏力腹胀,甚至出现浮水,高度的黄疸等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那么在实验室的检查当中最主要的就是肝功能的急剧衰减,比如说黄疸的迅速加深,转氨酶的升高,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一些白蛋白等等指标的急剧减退,同时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检测指标就是凝血功能的检查,凝血功能里边有一项凝血酶原活动度,它如果小于等于40%我们就可以明确诊断为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