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脑瘫患儿所表现的语言障碍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说都是指组成语言行为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障碍。由于病因不同,症状也不同,脑瘫引起的语言障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语言发育迟缓。这种患儿的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正常儿童出生后5个月能发出单个音节,7~8个月可发出爸爸妈妈的复音,12个月可叫出物品的名称,2岁会说简单句,3岁会说歌谣。而脑瘫患儿因为脑组织在发育中受到损伤,使语言发育落后,与同龄儿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延迟。

(2)运动性构音障碍。大脑损伤后引起的语言障碍--构音障碍,这是性质最复杂的语言障碍,也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语言障碍,同时是语言治疗师最主要的治疗内容。脑瘫主要是因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发音器官的肌肉麻痹、肌力减弱等,肌张力改变或运动不协调,使语音的形成发生障碍,如音质、音量、音调异常所致的声音异常;由于构音器官运动功能障碍,动作协调障碍,口腔等发音器官运动障碍引起发声、呼吸、共鸣、发音节律、韵律障碍。

(3)失语症。语言的接受能力或表达能力障碍,使之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不能进行语言交流,失去语言能力。这是最严重的语言障碍。

脑瘫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脑瘫发病率

脑瘫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疾病。脑瘫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脑瘫的发病率较高,国际上脑瘫的发病率为1‰到5‰,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1.8‰到4‰。脑瘫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孕龄越小,脑瘫患病率越高。

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临床表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早期性。即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所致的脑损伤。第二,非进行性。即脑瘫是非进行性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第三,障碍多重性。主要障碍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肌肉强直或痉挛,异常感知,抽搐及视听、言语等其他障碍。脑瘫的临床特点为运动障碍,常伴智能发育障碍和癫痫发作。脑瘫主要损害为锥体系损伤,并发锥体外系、小脑、脑干、脊髓等损伤。

如何判断脑瘫

脑瘫的判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存在。第二,在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第三,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例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和反射异常。第四,常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及其它异常。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以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需要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