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剂注射治疗作为传统血管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作为单一的治疗方法,亦可与手术、激光、介入等结合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常用的硬化剂除了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和无水酒精外,还有十四烷基硫酸钠、乙醇胺、醇溶蛋白、泛影酸、喹啉、罂栗油、高渗葡萄糖、四环素或强力霉素、OK432(溶链菌)、Ethibloc和脲素等。
5%鱼肝油酸钠是临床上常用于医治脉管畸形的硬化剂。其次要作用机制是促进血液中蛋白质的凝结,促进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血栓,并因血栓机化而招致血管闭塞,以到达医治目的。鱼肝油酸钠医治后,局部病例中呈现复发,其缘由能够有:鱼肝油酸钠注射剂量缺乏,有剩余瘤体存在;鱼肝油酸钠注射医治后,构成的血栓被吸收或溶解,招致管腔再通而复发。与平阳霉素相比,部分水肿分明,药物外渗可惹起组织坏死,存在大出血的风险。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球菌中提取的抗肿瘤药物,与国外的博来霉素A5具有类似的化学构造。1982年Lewis首先报道用博来霉素医治淋巴管瘤,其后相继有用该药医治淋巴管瘤及血管瘤的报告。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后的次要组织学变化是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损伤,管壁不同水平增厚及管腔狭隘,管壁构造消逝,官腔闭塞。管腔内血栓构成和管腔外的炎症反响不及鱼肝油酸钠注射后分明。因而,作为硬化剂医治脉管畸形的部分肿胀、疼痛等副反响较轻。医治血管瘤疗程较短,药量适当,注药办法标准时无溃疡、瘢痕构成,而且在其它疗法不宜施行或医治失败时仍可适用。
无水乙醇作为一种无效的永世性栓塞剂已普遍使用于临床,对脉管畸形的医治具有较佳的疗效。无水乙醇医治脉管畸形的机制:(1)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惹起血液无形成分毁坏、蛋白量变性;(3)管腔内血栓构成。有的学者以为无水乙醇毁坏性最强,因而,复发率最低。
硬化剂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响、中毒反响、皮肤粘膜坏死以及觉得神经或运动神经功用妨碍。有学者以为成年人无水乙醇的用量超越1.2ml即能够招致脑中毒反响,儿童不宜使用该药医治。皮肤或粘膜坏死的发作率约10%,能够是由于用药量大或药液渗入皮下、粘膜下组织。这种并发症较多见于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注射后,而使用博莱霉素或平阳霉素后很少见。因此,对累及皮肤或黏膜浅层的病变宜选择平阳霉素。此外,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等注射后部分软组织肿胀较重,在医治舌根、口底、软腭或咽部病变时,因术后肿胀能够惹起呼吸道阻塞。博莱霉素、OK2432注射后常呈现发热,对症处置后可缓解。博莱霉素或平阳霉素的次要反作用是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惹起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有材料证明平阳霉素用到160mg以上可使肺纤维化,但很少见,且多发于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