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约为1.49/10万,约占全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甲状腺癌在一些沿海城市似更较多见,而且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甲状腺癌好发于青年,该病的发病年龄从20岁以后明显上升,30-40岁达高峰,54岁以后则下降。
甲状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类型。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治疗甲状腺癌的方式还是以手术,放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存质量,防止癌细胞的复发转移。甲状腺癌的诊断在早期发现,孤立性甲状腺结节临床上都要排除甲状腺癌的可能。如结节坚硬而不平整且伴颈淋巴结肿大、喉返神经麻痹或以往有颈部反射史者癌肿的可能性很大。同样如在甲状腺的多发性结节中发现个结节特别突出,而且较硬也应疑有甲状腺癌的可能。此外如甲状腺本身出现不对称的肿大或硬结,且增大迅速或已固定都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首选手术,但复发率较高
甲状腺癌的首选疗法是手术治疗,但长期以来,由于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中位数35%),故就分化性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切除范围一直是外科争论的焦点。由于观点各异,实际操作差异很大。只有对手术大部切除仅残留少量肿瘤的患者,术后辅以放疗能提高控制率,改善预后。
甲状腺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喉返神经损伤造成声音嘶哑、进食呛咳,甲状旁腺损伤造成低钙血症,四肢面部麻木甚至抽搐,颈部神经损伤造成的相应功能障碍等。患者出院时并不能全部恢复正常,需要在随诊过程中加以观察、建议,辅助功能的恢复。对喉返神经及颈部其他神经损伤者,应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以尽快恢复或代偿受损的神经功能。对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可能出现短期内肿瘤复发或转移,所以随诊的间隔时间应缩小,比如1个月1次。肿瘤一旦发现复发或转移,提示预后不佳,肿瘤往往生长迅速。大部分患者丧失再次手术机会,仅能对症处理或以放疗、化疗等进行控制,外科能做的工作可能仅是气管切开或气管造瘘解决通气,胃造瘘解决进食问题。
放、化疗效果不理想一般来说,术后要进行辅助放、化疗。化学治疗对甲状腺的效果很不理想,只适应于未分化癌、不能手术者及晚期癌症的姑息性治疗;放射疗法也有其局限性,要根据病理类型和手术情况选择使用。在治疗过程中,放、化疗巨大的毒副作用也让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残存癌细胞迅速死灰复燃,必须重复治疗,患者的生命走向恶性循环。生物免疫辅助控制病情,清除残余由于甲状腺癌晚期患者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强行治疗可能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于晚期的患者采用生物免疫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利用DC+CIK细胞精确杀死体内癌细胞,有效控制病情,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这种活性细胞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识别和杀死存在于血液、淋巴中的肿瘤细胞,清除残留肿瘤病灶,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细胞免疫疗法的DC细胞就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递呈细胞,我们从病人的身体里,分离出一部分来,在实验室进行大量的增殖和扩增,然后于第七天细胞成熟以后开始回输。到身体以后,把免疫系统调动起来,通过免疫系统对肿瘤又一个杀伤作用,而且不会杀死正常的细胞。其优点是:增殖速度快、具有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多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对正常骨髓造血前提细胞毒性很小的优点。
目前,医院应用DC-CIK细胞免疫治疗肿瘤技术已成熟。在临床应用中,国际上应用DC-CIK细胞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都显示,DC-CIK细胞疗法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且没有不良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手术后的肿瘤病人清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这种疗法没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和风险。对于无法手术或对化疗耐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起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