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高气温或伴有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急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重症中暑分为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和日射病。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产生中署的因素除了气温高外,还与湿度、日照、高温环境暴露时间、劳动强度、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个体健康状况有关。

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户枢的控制下,体内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以及水分蒸发等方式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使体温维持在37℃定右,皮肤温度保持在32℃左右。

随着气温的升高,传导、对流辐射方式散热的逐渐减少,汗液蒸发散热逐渐增加,尤其当外界气温高于32℃时,大部分热量要通过汗液蒸发。如果机体产热大少散热,散热受阻,机体就行过量的热昔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足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出汁过多,导致失水、失钠、血液浓缩,继而出现皮肤血管扩张,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热痉挛的发病机制是在高温强体力劳动环境下,由于大量出汗,口渴而饮水较多,末补充钠盐,使血钠及氯化物浓度降低,而引起肌肉痉李疼痛。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当周围环境气温升高,达到35℃—39℃或更高,加上机体热调节障碍时,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使机体各内分泌腺功能亢进,而导致新陈代谢加快,机体广热增加。此时,散热又不足,体内热量蓄积过多,体温急剧升高达40℃以亡,导致中暑高热发生。

日射病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在烈日下劳动时间过长,头部暴晒而又无保护,引起脑组织充血和水肿,脑组织温度可达40℃—42℃。

中暑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中暑症状

中暑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多汗、食欲下降、胸闷、口渴、体温升高、心悸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当发生中暑时应多喝热水、脱离高温环境,避免意外的发生。在中暑的分类中,放射病属于最为严重的致命疾病,其特征是高温和意识障碍、头痛以及疲劳等,若是体温超过40度,还会威胁生命。严重中暑也叫做热射病,说的是由于高温,体内过多的热量蓄积以及神经器官损伤引起的热损伤而引起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热衰竭主要表现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精神疲乏、头晕、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热疗是最严重的类型,一般表现为高热、精神障碍、甚至休克、最严重的会出现昏迷、肝、肾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什么是中暑

中暑指的是外界温度增高的时候,身体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包括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包括心脏、呼吸、胃肠道,全身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病变,它可以从轻到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小孩中暑怎么办

首先,把病人转移到一个凉爽的地方,松开或脱下他的衣服,让他舒服地躺下,在他的头和肩膀上放些东西。将海绵浸在酒精中或毛巾浸在冷水中擦拭身体,并尽可能冷却风扇以将体温降至正常温度。孩子出现中暑症状时,需要及时将孩子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其次解开孩子衣物,用冷毛巾擦拭孩子的额头、腋下、前胸等部位,如果孩子神志清醒,可以给予淡盐水补充身体水分。所以小孩出现中暑后应将孩子放置阴凉通风的环境卧床休息,然后给孩子多饮一些温水,不要饮大冷水,可以给孩子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者是煮一些荷叶绿豆粥,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轻微中暑以上方法就可以得到改善。小孩中暑主要是由于夏天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或者日晒引起来的,中暑后孩子会出现体热,乏力,出汗,头晕头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