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尉氏县屈楼村女农民张某因感染艾滋病而长期卧床,通过一年的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发烧失眠的症状消失,恢复了体力,目前已可以下床活动,干家务活了。她是中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近万名受惠之一。
随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西医专家,制定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应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免疫功能和病毒载量这两个艾滋病治疗疗效的金指标,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出中医药的疗效。为了客观反映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效果,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200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成立了“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组,对原有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
中医治疗艾滋病新突破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并在各项目省建立了以省级机构为技术支撑、县级中医医院为依托、以病人集中的乡村卫生室或城市定点医院为诊疗现场、各级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临床救治体系,并针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特点,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诊疗和管理模式。
据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一九八七年开始派出中医专家赴非洲坦桑尼亚进行中医药试治艾滋病研究,积累了一万多个临床治疗病例;通过实验研究已经筛选出几十味有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的中药有效部位和二十余种科研用药。
虽然,对艾滋病至今市面上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患者最终几乎都将死于反复的感染或肿瘤。指导HIV感染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用抗病毒的药物、重建机体和免疫功能及积极治疗各种机会性感染,有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