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结肠息肉癌变率高

近年来,因结肠息肉恶化导致大肠癌的人数渐增。这种过去专属于老年人的大肠癌,现已悄悄“盯”上了30多岁的年轻人。有专家指出,如果能够早期防治结肠息肉,完全可以避免大肠癌的发生。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结肠息肉的病因未明,常见于成人。大多数结肠息肉不是癌症,但有一些可能会经过很多年后转变为结肠癌。50岁以上的人较容易患结肠癌,专家推荐每个50岁以上的人应该筛查是否患有结肠息肉,因为发现和切除结肠息肉可以预防结肠癌。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

慢性结肠炎病程长者可见有结肠息肉发生,往往是出现“炎性息肉”,慢慢变成“腺瘤”。后者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三种。三者均属癌前期病变,若不切除它则可渐渐发展成癌瘤。及时发现有结肠息肉是件大好事,及早把它切除就可以了,不必紧张、恐惧或有压力。一般来说,年纪越大,息肉生长得越慢,若结肠镜操作仔细,本次长出的息肉切除得很干净,则可在1.5~2年后再做一次肠镜。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现有新息肉长出,就应把它尽早切掉,这样就不会发生结肠癌了。目前尚没有药物可限制息肉,定期肠镜检查则是当今国际上通用的最佳方法,它既是一种预防手段,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结肠息肉

问题没解决?找专家咨询一下

知名专家24小时在线回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医患问答

更多

结肠息肉症状

结肠息肉在瘤体较小而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多无任何症状,有症状的患者常见症状有:便血,直肠腺瘤出血多为大便表面带鲜血,乙状结肠降结肠腺瘤出血为暗红色,与大便常不相混淆,右半结肠腺瘤肉眼常不能发生血便,仅大便潜血阳性,腺瘤大出血罕见。体积比较大或者数目比较多的结肠息肉可以发生肠道的堵塞,导致完全性或者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体积比较大或者数目比较多的结肠息肉可以发生肠道的堵塞,导致完全性或者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

结肠增生息肉怎么回事

如果这个结肠息肉已经确认发生了癌变,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结肠增生息肉不一定会发生癌变,如果结肠息肉做了病理,显示仅仅是增生性的结肠息肉,那一般是不会发生癌变的,只是一种炎症引起的,积极进行抗炎治疗就可以了;如果是病理结果显示为异型增生或者是一些低级的上皮内瘤变,那么就要注意了,这一般是一种癌前病变,一般在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就会发生癌变。

结肠增生息肉怎么回事

增生性息肉常为小丘状隆起,呈灰白露滴状,直径多在2~5毫米,广基,半球形,表明光滑,呈淡红色或者淡褐色,绝大多数并无临床症状,老年人多见。结肠增生性息肉一般不需要切除,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是由于肠道黏膜受炎症、损伤等刺激产生的局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