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干扰素治疗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致病病原为乙型肝炎病毒,即HBV。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引起肝脏病变。由于目前乙肝携带者占我国人口的大约十分之一,故乙肝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乙肝的流行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类:干扰素类是注射剂,有长效及普通的两种。长效的又称聚乙二醇干扰素,包括佩乐能(α-2b)和派罗欣(α-2a);普通干扰素也有α-2a及α-2b两大类,目前市售的有多个厂家生产多种商品名。

总的来说干扰素是通过诱导机体免疫反应清除病毒,HBeAg血清转换率较口服的核苷类高,有相对固定的疗程。但副作用大,如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及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抗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等。且失代偿期肝硬化者不能应用。流感样症候群、一过性骨髓抑制多在用药早期出现,随疗程进展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有时也可持续存在,而影响疗程,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随时来诊。

乙肝的发生要及时及早地预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乙肝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最后,祝乙肝患者早日康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干扰素抗病毒有副作用吗

干扰素抗病毒是会有一些副作用的,但是根据病情不同,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如果是在临床使用的话,是肯定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的。但如果是女性经常干扰素,将会出现一些像感冒的症状,身体酸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干扰素是临床使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基本包括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症状,精神和神经系统的症状,以及甲状腺功能相关影响。如果患者需要服用干扰素,最好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

干扰素治疗乙肝有什么优点和副作用

目前抗病毒的药物还是两大类,一个是干扰素,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它是有限疗程的,它可能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停药,而且随时停药以后不会出现病毒的反弹,停药以后,半年左右的时间会有一个后效应。所以,目前来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评估以后,如果适应打干扰素,还是会给干扰素治疗。首先干扰素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有效率不一定那么高,30%左右患者有效,再一个就是它的副反应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是有类流感应症状,患者可能开始治疗的时候有发烧、有全身的不适,就像类似于感冒一样的症状,全身酸痛无力、食欲不振,后面就是对血细胞的影响,就是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患者会出现脱发。

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

干扰素不仅仅可以用来治疗带状疱疹,还可以用来治疗尖锐湿疣等疾病,带状疱疹应该在发病72小时之内,及时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能够明显的缓解疼痛,缩短病程以及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带状疱疹的治疗:首先,要选择抗病毒的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也可以使用干扰素肌注,来辅助治疗,一个是一定的抗病毒,另外,还能够改善自身的免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