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症治疗秋燥

夏天一过,进入凉风习习的秋天,我们的身体又要开始新一轮的适应,这个时候的人们容易出现一些秋季综合征,比如秋燥。对于秋燥的一些症状以及食疗方法有哪些,我们看看专家怎么说。

秋燥是指秋季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中医称之为燥邪。很多人对秋燥的印象可能仅停留在口唇干裂、口渴咽痛上,事实上秋燥有温燥、凉燥和内燥之分,不同燥症表现不一,防治方法也各有不同。

温燥易混淆成感冒

温燥在秋燥中最为常见,表现为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眼红目眩;毛发干枯、小便短赤、大便结粒;舌红苔干无津、干咳无痰,或痰稠难咯,严重者还伴有痰中带血、喘息如牛或发热、出汗和五心烦热等温热症状。患者很容易将此症状与感冒混淆,其治疗原则为润燥止咳、生津退热。中医处方中常用润燥退热汤加减,干渴重者加生地、芦根;便秘重者加大黄、麻仁;发热、五心烦热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还可用利咽清凉饮或葛根山药降火汤等煎服。成药可口服喉痛灵冲剂、化燥祛热口服液或润燥解热降火丸等。

如何对症治疗秋燥

凉燥误诊为咽喉炎

凉燥深秋后比较多见,表现为鼻干结痂、痂难脱落、咽痛声嘶;毛发干涸、小便赤长、大便干涸;舌黄苔干少津、干咳少痰、痰白黏稠,严重者还伴有痰带血丝、胸痛隐隐或发冷无汗和手足冰冷等凉寒症状。临床上容易将此症误诊为咽喉炎,中医治疗时主张利咽润喉、清凉化燥。处方用甘草固卫化燥汤,唇、鼻干结明显者加辛荑花、升麻;咽喉疼痛明显者加桔梗、连翘、金银花;发冷、手足冰冷者加当归、山萸肉、桂皮。此外,还可用温凉生津散或冬瓜淮山润燥汤煎服。成药用凉燥丸、利咽润肺冲剂和二地化燥散口服。

内燥非全身性疾病

内燥一般为病后燥症。中医学认为久病耗伤津血,热病伤阴后所致的秋燥为内燥。它表现为口唇干涩、鼻干息微、畏慎进食;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无津、咳多痰少、痰色青黑、胸闷憋喘或伴有腹胀、尿少等内燥症状。通常患有肝炎、肾炎、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入秋后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临床上初步考虑为“全身性疾病”,但症状不见加重,就基本是内燥症。中医治疗原则为生津补血、补阴祛燥。处方可用安补五脏汤加减,成药可酌情使用归脾丸、肾气丸、补心丹等。

以上就是关于秋燥的相关描述,大家对照自己的病情来诊断自己的身体情况如何,同时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或者食疗方法,希望能对你的病情有所帮助。

中医养生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养生让我的身体更健康,不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因为我们现在不管年轻人也好,年老的人也好还是小朋友也好,我们是病不起的,不单纯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关键我们的家庭结构太小了,承受不起这样子的打击,我一个中年人上面有四个甚至有八个老人需要我供养,我这一生了病怎么办,下面还有俩孩子得养着怎么办。所以每一个健康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就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注意这个养生,养生并不难,它是在你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24小时之内都有养生的内容,你也许中午吃完饭走两步这就可以是养生,不要觉得养生离我们很远,好像养生就是终南山修道,不是那个样子的。

中医养生的原则是怎样的

中医养生的原则: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注意调养精气、清静养神,并注意避邪气,避免各种伤损性命的因素;2、“动静互涵、形神合一”。身体适当的运动可以让我们精气气血畅通、形体健壮,必然精神饱满,生理功能正常而精神旺盛,又能促进形体健康;3、“审因施养、三因制宜”要注意顺应四季、昼夜的变化、顺应地理环境,合理改良生存环境;4、“以五脏为本、杂合以养”。五脏健康是形体健康的根本,养生强调保养五脏,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中医怎么看待保健品的

说到保健品咱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它的作用主要就是预防和保健的作用,咱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了,现在好多人都在服用保健品,但是对于病人而言,这个保健品的作用,咱们应该心里边有一个,对它这个作用和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病人来说,保健品的治疗作用,咱们不能够有过分的期待,尤其是一些个保健品,在做广告的时候,宣传的这个作用,在病人身上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一些个像咱们肺癌的,这种大病的这病人,保健品的作品,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心理的安慰,要说它的地位,应该也就处于一个边缘的,辅助的治疗地位了,在临床上如果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它是可以应用的,但是一定要和咱们的治疗药物区分好,主次关系咱们要搞好,不能够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