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海教授专栏之“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我见

  《汉书•艺文志》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余以为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有些疾病不治疗也可以痊愈,或者说不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家父生前多次对我说:“不医当中医”,这决不是一句普通的乡土话,而是有较为深刻的含意。深就深在“中”字上,“中”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念“zhòng”(音众),《辞海》解释为:“适合,恰好对上和正着目标的意思”。即相当于“中的”。家父所说的“不医当中医”,这里的“中医”不是中医西医的中医,而是“zhòng”医,就是说不医疗才是最好的医疗,与《汉书•艺文志》所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来读到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何绍奇先生的遗作《读书析疑与临床得失》一书。何绍奇先生是我最仰慕、最崇拜的中医大家之一,但何师在该书中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的理解笔者却不敢苟同。何师在该书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因为古时候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个观点显然是说不通的。何师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是忽略了前一句的存在,即“有病不治”。如果把这两句话连贯起来理解,何师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何师还在该文中举了蒲辅周先生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恰好证明了余之观点的正确性。

  何师在例子中讲到,某年蒲辅周老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时,遇见患者范某,满脸病容,整天中西药物服个不停,病情非但无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蒲老诊视病情详询病史后劝他停用一切药物,范听从蒲老意见,彻底停用一切中西药物后病情逐渐好转直到痊愈。余以为这个例子是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最好诠释。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对当今医疗现状有很大棒喝作用。目前,众多大小医疗机构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过度医疗问题,动辄激素、抗生素。特别是一般的普通感冒发烧,或根本就诊断不甚明了的发热性疾病,在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甚至是大型医院就能轻易地用上激素或抗生素。似这种甚为普遍,有害无益的医疗现象,倒真不如“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近两千年前的班固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过度医疗现象古已有之。这完全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医生,特别是病人,也应该警醒了啊!

中医养生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养生让我的身体更健康,不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因为我们现在不管年轻人也好,年老的人也好还是小朋友也好,我们是病不起的,不单纯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关键我们的家庭结构太小了,承受不起这样子的打击,我一个中年人上面有四个甚至有八个老人需要我供养,我这一生了病怎么办,下面还有俩孩子得养着怎么办。所以每一个健康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就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注意这个养生,养生并不难,它是在你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24小时之内都有养生的内容,你也许中午吃完饭走两步这就可以是养生,不要觉得养生离我们很远,好像养生就是终南山修道,不是那个样子的。

中医养生的原则是怎样的

中医养生的原则: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注意调养精气、清静养神,并注意避邪气,避免各种伤损性命的因素;2、“动静互涵、形神合一”。身体适当的运动可以让我们精气气血畅通、形体健壮,必然精神饱满,生理功能正常而精神旺盛,又能促进形体健康;3、“审因施养、三因制宜”要注意顺应四季、昼夜的变化、顺应地理环境,合理改良生存环境;4、“以五脏为本、杂合以养”。五脏健康是形体健康的根本,养生强调保养五脏,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中医怎么看待保健品的

说到保健品咱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它的作用主要就是预防和保健的作用,咱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了,现在好多人都在服用保健品,但是对于病人而言,这个保健品的作用,咱们应该心里边有一个,对它这个作用和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病人来说,保健品的治疗作用,咱们不能够有过分的期待,尤其是一些个保健品,在做广告的时候,宣传的这个作用,在病人身上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一些个像咱们肺癌的,这种大病的这病人,保健品的作品,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心理的安慰,要说它的地位,应该也就处于一个边缘的,辅助的治疗地位了,在临床上如果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它是可以应用的,但是一定要和咱们的治疗药物区分好,主次关系咱们要搞好,不能够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