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易患冠心病 症状不典型

“很多人认为,女性的第一杀手是与性别相关的肿瘤疾病,比如宫颈癌、卵巢癌,认为患心脑血管疾病似乎是男性多女性少,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专家表示。

近年来,女性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女性心血管死亡数约为恶性肿瘤的2倍,心血管疾病成为40岁以上女性死亡的首因。

女性更易患冠心病症状不典型

事实证明,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都是造成女性死亡的“头号杀手”。虽然女性心血管病总体发病、死亡率低于男性,但发病后预后不良,病死率高于男性。2/3女性猝死患者死于生前未曾发现的心血管疾病。

举例说,由于女性冠心病往往不典型的更多,诊断的延误比率大一些。比如男性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时,胸口疼痛会延续至手臂,而很多女性患者只表现为疲倦、呼吸困难、恶心、不适、背痛和腹痛。

很多更年期妇女还把一些可能是心血管病的症状,如胸口闷、走路喘、心脏怦怦跳等,当做更年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因此,女性心血管疾病极易被忽视。

“另外,大部分成年女性比较关注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认为心血管疾病是男人容易罹患的疾病,因而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大重视。多数女性不知道自已血液胆固醇的水平,也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得心脏病。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女性很少会因为胸口疼痛等症状就医,而且一旦被查出有心血管疾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

心血管病的发生贯穿女性一生

在常人的概念中,认为心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人体逐渐衰老的年龄后,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其实这种思维是错误的。对于女性来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贯穿于女性的一生之中。

青春期女性易患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妊娠期容易并发心脏病,或是心脏病患者怀孕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经期之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性激素分泌减少,会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引发动脉硬化,使冠心病的发病机会显著增加。

其中,冠心病的危害是重中之重,随着女性老龄化、肥胖人群、代谢综合征以及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冠心病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会愈来愈大。所以,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都要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心脏。

专家强调,尤其是更年期后,内源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减弱,导致心血管发病率迅速上升,与同年龄的男性相比更容易罹患心脏疾病。此外,70岁以后,女性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率均超过男性,糖尿病对女性心血管病的负面作用也强于男性。

因此,女性对自身心血管疾病进行危险评估和分层,并基于个体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制定干预措施,应成为女性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

冠心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中医冠心病

比如说在临床当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冠心丹参滴丸,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芪参益气滴丸,心悦胶囊,这些药物相对而言,有助于更好的缓解患者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但是它并不能预防疾病的进展。在西医的理论里认为,中成药物治疗冠心病是可以的,但是不建议作为主流的用药,尤其考虑患者目前已经发生的冠脉血管重度狭窄时,更是采用中成药物作为辅助用药,也就是说,可以吃这个药也可以不吃,但是并不是必须吃的药物。有研究显示,像芪参益气滴丸这样的药物,相对而言可以进一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同时可以预防阿司匹林抵抗,所以建议可以跟阿司匹林共同服用,来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三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三级预防措施指的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疾病的危险人群进行预防;

冠心病心肌缺血

冠心病心肌缺血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一、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时间为三到五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可伴有大汗。二、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的时候可以自行缓解。三、出现与易怒有关系的咽喉感以及烧灼感,紧缩感,牙疼等。四、饱餐、寒冷、饮酒后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五、夜晚睡眠枕头低的时候感觉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到舒适。熟睡或者白天平卧的时候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这个时候应该立即坐起来或者是平躺能缓解。六、性生活或者用力排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部不适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