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
食管癌的发病率不同的民族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民族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环境因素对于食管癌的发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食管癌的发病率不同的民族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亚洲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食管癌的发病率高于欧洲人和美国人。美国的黑人又明显高于白人。前苏联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族人及伊朗东北部和阿富汗的土库曼人和乌兹别克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附近的高加索俄罗斯血统人.塔吉克族人及伊朗的波斯人,我国的新疆的哈萨克族居民的食管癌的发病率也远较其他民族为高?
移民中食管癌的发病情况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差异性:旅居美国的中国人,第一代的食管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美国白种人;移居新加坡的华人的发病串也明显高于当地人。食管癌高发区的河南省林县及广东省南滨岛迁居到山西黎城和广东省梅县的居民中,食管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当地居民。欧洲和日本的食管癌的发病率高于美国,这些国家移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中的食管癌的死亡率远高于本土美国人,但至第二代时这种差别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另外,食道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这与人群的易感性与环境条有关。在食管癌高发区,连续3代或3代以上出现食道癌病人的家族屡见不鲜。在我国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调查发现有阳性家族史的食道癌病人约占1/4~1/2人,高发区内阳性家族史的比例以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由高发区移居低发区的移民,即使在百余年以后,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居住环境也影响食道癌的发病,已发现,高发区内与家族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食道癌病人占1/2。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食道癌发病的影响可能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已发现,在某些癌症高发家族中,常有抑癌基因,如P53的点突变或杂合性丢失,在这类人群中,如有后天因素引起另一条等位基因的突变,则会造成癌基因的异常表达而形成癌肿。近年来的资料显示,食道癌病人中确实存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食道癌早期症状确实不明显,癌组织只局限在食管的黏膜层,其范围一般小于2cm,但不是没有症状。如食管内异物感,烧灼感,进食时有时有滞留感或胸骨后刺痛感等,这些症状大多被病人忽略,认为是吃饭不注意引起的,或被认为是咽炎所致。随着病情的逐步加重,病人可出现进食哽噎感,进食进水困难等。此时就诊多属食管癌晚期,长时间进食困难,病人营养不良,再加年龄偏大,多丧失了手术机会。所以在有以上食道癌早期症状时应去医院,进行食管钡餐X线检查。如果诊断还不能明确,应进行食管显微镜检查,食管纤维检查准确率达99%,一般不会漏诊。早期食管癌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在30%以上,所以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治疗食管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