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性息肉的诊断

肿瘤性息肉是指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病理上多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三大类。对于肿瘤性息肉的诊断,其思路是通过临床表现,作出临床检查,发现息肉阻塞肠腔,然后在进一步确定息肉性质是否为良恶性肿瘤即可。对于肿瘤性息肉的诊断简述如下:

1、临床表现的支持。肿瘤性肌肉的发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主要表现为排便频率的异常,腹部胀满不适,便血等。主要是因为随着肿瘤性息肉的增长,阻塞肠腔,粪便在大肠内的传导受阻,引起排便频率的改变。大便肠内传导受阻,粪便滞留,则会引起腹胀,严重者则会出现腹痛等腹部不适症状。息肉破损,则会引起便血。

2、影像学检查的支持。可以通过直肠镜,直观地查看肠腔的情况。可以发现息肉的部位、数量、大小,颜色等。也可以在检查的过程中取定理明确息肉的性质。

3、血象检查的支持。通过血常规可以出现贫血。对于肿瘤性息肉患者,早期肿瘤性息肉并未引起出血,则血常规可正常。检查时还可以发现肿瘤标记物,或者见到甲胎蛋白升高。便常规可见血细胞或脱落的肿瘤细胞。

4、定性的诊断支持。可以通过肠镜检查取活检,或者从大便中查找脱落的肿瘤细胞,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这些手段都可以在显微镜下明确肿瘤性息肉的良恶性,细胞分裂的情况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

5、有一定的病史。肿瘤性息肉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家族性腺瘤病的病史,或者有一些消化道外肿瘤的病史。本条对于确诊本病不是至关重要,但它可以鉴别肠道类似疾病以帮助诊断。另外,通常本病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若是具有家族史,则成为本病癌变的一个危险因素。

肿瘤性息肉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什么是肿瘤性息肉

肠道性息肉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组织学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属于肿瘤性息肉,而炎症性息肉、错构瘤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等。根据形态分为有蒂腺瘤、无蒂腺瘤、广基的腺瘤等。这种息肉不会自然消退,药物难以消除,如不及时处理会长大,癌变几率较高。第二腺瘤有癌变可能,与腺瘤的类型、大小、数目、合并上皮、异型增生程度有关。管状腺瘤癌变率小于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为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锯齿状腺瘤正式作为单独的类型列入结直肠的肿瘤。其形态介于增生性息肉和传统性腺瘤,以锯齿状结构为特点,其癌变潜能比传统性腺瘤大。虽属良性肿瘤,但发现还应尽早切除。95%的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慢性过程,至少需5年,平均是10年到15年,和良性腺瘤生长很慢相符合。在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切除。

血管源性肿瘤

您好,血管源性肿瘤是能够治愈的,它也是良性肿瘤居多,对身体的危害性不大,可以考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控制好病情,术后要定期的复诊,改善好生活的状态,饮食要清淡营养,建议流食为主,不能吃油腻油炸食物,辛辣刺激食物不能吃,注意休息。血管源性肿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是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来确定的。肿瘤比较大的话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可以治愈,但是血管较多的肿瘤全切除可能会有困难,这时候可以部分切除。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不算严重的疾病,其大部分都是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如果肿瘤体积过大,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送病理活检。建议:你放轻松,要定期去医院复查。注意事项:注意多休息,加强营养。神经母细胞瘤恶性度高,好发于婴儿和儿童,早期就会出现广泛转移,生存期短,预后极差,是属于要紧的疾病。发生于成年人的神经源性肿瘤主要表现良性肿瘤特性,预后好。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来源于周围神经、迷走神经和自主交感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