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常做侧方括约肌切开术,为什么?

肛裂常做侧方括约肌切开术,是为了防止肛门功能不良而采用的手术方法。

①皮下法:局麻生效后,用碘伏消毒直肠下端,以手指从肛门内向外摸寻,可摸到一条索状,直径约0.5~1cm的环形肌束,若摸不清时,可采用扩张肛门的方法,使括约肌绷紧,即可摸到内括约肌下缘。然后用白内障剥离刀,从旁开肛缘0.5~1cm处,刺入皮肤,使刀进至内外括约肌之间向上到达齿线,手下感觉刀在肠壁外与条索状内括约肌之间,在肠腔内以触摸指压迫刀背,切断内括约肌下部,抽出术刀,持续压迫术处,防止皮下出血、血肿,而后加压包扎即可。

术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摸清括约肌后,再刺入白内障刀;

b.避免穿透肛管皮肤及直肠粘膜;

c.切断括约肌后,一定要压迫止血,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肿发生。

d.此术要求消毒严格,防止术区脓肿发生。

②开放法:多数用于内括约肌痉挛较重,且伴有外痔或乳头肥大者。

局麻生效后,若乳头肥大,或肛门有外痔,无论其痔在何处,即均可选择在最邻近痔的肛门侧方,距肛缘1cm处,做一梭形切口,切除一条正常皮肤和外痔,若乳头肥大或伴有内痔,可同时在其基底部予以结扎。从梭形切口处以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把手指伸进肛门,摸到内括约肌后,使血管钳在示指引导下,进入内括约肌外侧,然后翻转弯血管钳,挑出内括约肌全部,完全暴露,经确认无误,完全切断,贯穿缝合伤口;若无乳头肥大及外痔,可在肛缘外1cm处,作一1~2cm长切口,如上方法分离之,待切断内括约肌,缝合伤口后,盖油纱,加压包扎即可。

此方法,内括约肌暴露完全,切断彻底,能减少复发率。

但要注意,内括约肌侧方切开术,主要的并发症有出血、脓肿、排便紧迫、肛门功能不良等,因此,术式选择要非常仔细。

更多肛瘘问题,请点击→
肛瘘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肛瘘外用药

肛瘘的外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坐浴的药物,比如说皮肤康洗液、苯扎氯铵溶液、高锰酸钾,这类药物有消肿、止疼、止痒的功效,对于肛瘘的炎性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第二,抗生素类,比如说头孢类抗生素或者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对于肛瘘的炎性发作,有积极的抗感染作用,可以减轻肛瘘的症状,比如说肿胀、疼痛、流脓。第三,对症处理瘙痒的药物,临床上主要应用是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膏,比如说皮炎平、尤卓尔、派瑞松等等。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药品使用请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什么是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通常由于慢性炎症刺激,会引起肛管直肠环纤维化,或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纤维条索,影响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出现排大便不通畅。低位肛瘘通常不会影响排大便,有时表现为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等症状。肛瘘分为高位以及低位,瘘管主管在肛提肌以上,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称为高位马蹄形肛瘘,如果肛瘘瘘管在肛提肌以下,称为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的区别

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的区别在于瘘管在括约肌的位置进行判断。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的区别在于瘘管在括约肌的位置进行判断。低位肛瘘是指距肛门位置很近的肛瘘,而高位肛瘘是指离肛门位置很远的肛瘘,这两种肛瘘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低位肛瘘主要是行外口和瘘管的切开,将坏死的组织剔除,再配合饮食的调整,慢慢规律换药,再配合以药物坐浴治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