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是什么?

心脏最基本的单位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它具有产生和传导电激动的性能,这类特殊的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细胞。心脏的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的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纤维网等几个部分。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1)冲动起源异常冲动起源异常可分为自律性机制和触发活动。①自律性机制: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电生理基础是四期自发性去极化活动。通常在较负的静息电位水平(-80~-90mv)开始自发去极化。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浦氏系统细胞均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控制着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其他部位为潜在起搏点,均被抑制,并不能发挥起搏作用。当窦房结细胞的频率降低或者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时,窦房结对其他起搏点的抑制作用被解除,潜在起搏点发挥起搏功能,产生异位心律。正常的心肌细胞在舒张期不具有自动除极的功能,但是,当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原来的-90mv升高到-65mv时,开始出现四期自发性去极化并反复发生激动,称为异常自律性。在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心肌膜电位降低引起异常自律性。当窦房结的频率降低到病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以下时,异常自律性就以异常节律的方式表现出来。冲动起源异常如发生在窦房结,可产生窦性心律失常,发生于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则产生异位节律。当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冲动产生过缓或传导遇到障碍时,房室交界区或其他部位节律点便取代了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其发出的冲动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心脏的活动,形成了被动性异位搏动(称为逸搏)或异位心律(又称为逸搏心律)。当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时,便可控制整个心脏的搏动,形成主动性异位节律。若异位节律只有一个或两个,则称为过早搏动;若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发性异位搏动,则称为异位快速心律失常。②触发活动:触发活动是指心脏的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其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通常产生较高的膜电位水平(-75mv~-90mv),发生于期前基础动作电位频率缓慢时,系“慢频率依赖性”后去极化活动。早期后除极引起的第二次超射可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振荡性除极活动。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高血钙等均能使延迟后除极增强,从而诱发快速心律失常。(2)冲动传导异常①传导障碍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神经、体液、电解质等均可引起传导障碍。其中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递减性传导、单向阻滞、单向传导和不均匀传导。冲动传导异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传导阻滞,分为窦房结性、房性、房室性及室内性阻滞。其中以房室和室内阻滞较为多见。传导减慢是指局部的心肌轻度抑制,使窦房结的冲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减慢,但激动仍能下传。最常见的类型有心动过缓。当冲动传至处于生理不应期的传导组织或心肌时,表现为应激性差和传导障碍(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形成生理传导阻滞或干扰现象。生理性传导阻滞主要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内,常为暂时性,有时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使心室免于过度频繁无效的收缩。当传导组织或心肌固有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或传导途径损害甚至中断时,传导能力降低或丧失,激动下传受阻,为病理性传导阻滞。另外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除极速度减慢或频率减低,可引起传导延缓和阻滞。递减性传导是指在激动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断减小,传导速度不断减慢,直至小到不能引起附近细胞除极而使传导中断。在正常情况下,仅见于房室交界区;但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部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可呈双向传导,但在病理情况下,激动只能沿一个方向传导,相反方向的激动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阻滞。②折返激动折返激动是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正常心脏,一次窦性激动经心房、房室结和心室传导后消失。当心脏在解剖或功能上存在双重的传导途径时,激动可沿一条途径下传,又从另一途径返回,使在心脏内传导的激动持续存在,并在心脏组织不应期结束后再次兴奋心房或心室,这种现象称为折返激动。单向阻滞和传导减慢是折返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环形运动和纵向分离是折返形成的方式。根据环形运动发生的部位可表现为各种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及颤动。另外,心脏的传导还有一些特殊的现象,如干扰现象与干扰性脱节、隐匿性传导、超常传导和魏登斯基现象,室内差异性传导等。
心律失常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心律失常类型

心律失常本身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定义,它可以是心脏冲动的频率出现异常,比如过快或者过慢。也可以是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还可以是导致心脏冲动起源部位的异常,还可以是传导速度或者是激动次序的异常。那么按照它发生的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冲动形成异常;第二大类是冲动传导异常。那么冲动形成异常,又可以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而冲动传导异常可以分为三大类:1、生理性的;2、病理性的;3、则是房室间传导途径的异常,也称之为预激综合征。

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一,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为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早搏形成的心动过速,起源点为心室肌,心室率非常快,可以在150次/分以上。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过长可以导致低血压,大脑低灌注,严重者可以引起晕厥甚至猝死。二,室颤。室颤为恶性的心律失常,可以引起猝死,一旦发生需要立刻进行除颤治疗。三,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导致心跳停止或者是严重心动过缓,大脑因为长期的供血不足可以引起抽搐,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心律失常怎么回事

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有两个:第1个是冲动形成异常,在我们的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的远端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等处的心肌细胞都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改变,可以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此外,原来没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比如心房心室肌细胞,也可以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的自律性,导致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第2是冲动传导异常,折返式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另外如果冲动传导至某处心肌,恰逢生理不应期,可以形成生理性阻滞或者干扰,传导障碍并不是由于生理性不应期所导致的就成为病理性传导阻滞。

科普文章

更多

窦性心律失常说明什么

窦性心律失常说明患者的心脏存在疾病会对患者的心脏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积极的做好治疗,防止病情恶化。窦性心律不齐,通俗的讲就是心跳的规律不整齐,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以及晕厥等,引起的

室上性心律失常严重吗

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严重,但具体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脏健康状况、持续时间有关。 1、临床症状:室上性心律失常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症状,例如晕厥或心力衰竭等。然而,有些人可能会经历心跳过快、心悸、胸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 2、心脏健康状况:如果室上性心律失常是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例如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病等,则可能会对心脏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 3、持续时间:如果室上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过长或发生次数过多,则可能会导致心脏肌肉受损,从而引起心脏功能的降低,就比较严重。 多数情况下,室上性

心律失常用什么药最好

心律失常用药并不是绝对最好以及最有效的方式,可以结合个人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而药物又分为钠通道阻滞作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以及钙通道阻滞药,还需要注意心律失常的药物,专业性相对比较高,最好是在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