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心肌炎的发生是很多的因素所引起的,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心肌炎的危害,此病的诊断依据给我们应对心肌炎十分的重要,所以应当深入的去了解心肌炎的诊断依据,下面就为朋友们来介绍一下心肌炎疾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1)发病同时或1-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史。

(2)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

(3)心脏听诊:奔马律或心包摩擦音。心尖部第一心音明显减低,或安静时有心动过速。

(4)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5)有明显乏力、苍白、气短、多汗,心悸、胸闷、心前区疼、头晕、手足发凉、肌肉酸痛等症状,至少有两项。

(6)心电图有严重心律失常或明显ST-T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节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7)急性心肌炎病程早期可有血清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氯酶增高,病程中抗心肌抗体阳性,有条件者做病毒分离,进行病原诊断。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心肌炎诱发的后遗症

后遗症一:心律失常,这是许多人会出现的一个状况,但须注意的是,有的心律失常并不一定是心肌炎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查明原因。

后遗症二:心肌缺血,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可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后遗症三:心脏早搏,通常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正规治疗后,不会有严重的后遗症,但约有一半的人会发生早搏。且在下次感冒后早搏会复发甚至增多,当然,若早搏只是偶然发作,则不做处理也不影响生活及健康。患者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如部分患者频发早搏则经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早搏可消失或明显减少,症状也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心肌炎疾病的诊断依据就是上述的内容了,小编需要多去认识心肌炎,生活中应当进行心肌炎的相关预防,如果我们出现了心肌炎的症状之后,治疗方面是必须要进行的,而且患者的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吃一些蔬菜和水果。

心肌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围产期心肌病

在围手术期心肌病患者中,左心室主要扩大,伴有呼吸困难、痰液、肝水肿等心力衰竭,有较高的全身循环或肺循环栓塞概率。该疾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降低、贫血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围手术期心肌病是在妊娠前没有心脏病史的心肌病,在妊娠最后三个月或分娩后6个月发生。由于围产期心肌病的病因不明,所以不容易预防,但是它具有高风险因素,例如高龄、多产、免疫因素以及其过剩肥胖。患者在生育期就可以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营养,有可能降低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生。有睡眠呼吸障碍的人,容易患周期心肌病。其症状为心力衰竭、血栓形成、肺充血、呼吸困难、心电图异常,其诊断主要以超声心脏为主,即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5%,心脏心房增大。然后在超声检查中,心脏、心房、心脏腔、心室腔增大,然后口小,收缩力差,然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然后,在妊娠晚期和产后几个月,可以诊断出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第一,症状。

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这样鉴别: 1.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心腔扩大,以左侧为主,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衰,病理上主要是心腔扩大的病因,病毒性心肌炎为主的病因,特发性家族性遗传,围生期酒精中毒等,体征是心脏扩大,可闻及奔马律,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轻度的扩大,后期各心腔扩张,室壁运动减弱,心肌收缩力下降,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无特效治疗,一般是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但是慎用,容易中毒,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扩张血管, 2.肥厚性心肌病的特征,左室或心室肥厚,伴有不对称性的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可有或者无梗阻,病理是非对称性的,室间隔的肥厚,体征是心脏轻度的增大,能闻及第四心音,胸骨左缘可第3到第4肋间可听到喷射性的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可见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毫米。

心肌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引起的,在扩张型心肌病里面有20%~35%也是和遗传基因的原因有关的,因此要进行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早期发现心肌病的诊断,不光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的就可以对猝死的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这两点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通过早期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人,然后进行治疗才可以预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