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一饿好处多:记忆力更长久

饿一饿好处多:记忆力更长久

饥饿被作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被普遍认识,但事实上针对饥饿的大量研究表明,饥饿并不是一无是处。

战场寄生虫“误闯”肠胃

一次偶然的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

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食之后的情况进行测试时发现,一名志愿者的胆囊收缩素水平比其他人高出非常多,胆囊收缩素的多少能控制进食量,胆囊收缩素高意味着机体将产生饱腹感,变得不想吃东西、食欲不振、体重变轻等各种状况。研究人员对他进行了进一步检查之后发现,原来这名男子最近度假时感染上了肠胃寄生虫。研究人员由此提出了猜想,让人饿肚子的胆囊收缩素水平和肠胃寄生虫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潜在联系?

武器饿一饿“大败”寄生虫

某大学免疫学小组和炎症修复研究所利用小白鼠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感染旋毛形线虫(肠胃寄生虫的一种)的小白鼠,其免疫系统在对抗寄生虫这场“战役”中主要通过两大武器:胆囊收缩素和瘦素这两种免疫介质的相互配合。胆囊收缩素能控制进食量,减少进食、降低体重和脂肪储备。

实验中感染寄生虫的小白鼠,其免疫系统的“军工厂”——辅助性T细胞会帮助制造更多的胆囊收缩素,其造成的饥饿引起连锁反应,脂肪减少导致脂肪产生的瘦素减少,而后者直接影响对来自寄生虫的刺激作出反应,帮助小鼠排出寄生虫。为检测瘦素的减少是否有益,研究人员人工恢复了感染小鼠体内的瘦素含量。而结果是,这样的小白鼠体内,免疫系统没有做出完美的“战术安排”,排出体内的寄生虫用了更久的时间。

战果人体对抗还是未知

这项实验主要由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系的约翰·沃灵顿完成。沃灵顿说:“通常我们以为,体重减轻是由于免疫对抗病原不力而造成的。但是这项研究表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免疫系统令体重减轻,从而帮助小鼠排出寄生虫,治好感染。”目前这项研究仅在小鼠身上得到了证实,具体到人类身体上还不清楚。

不过沃灵顿认为,这项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肠道炎症时免疫系统和进食通路相互作用的新见解,可能帮助我们为众多肠道寄生虫感染患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当肚里空空如也的时候,胃就会产生大量的胃饥饿素,让人有饥肠辘辘的感觉,从而推动着人们去寻找食物。不过胃饥饿素的作用不只限于此。

2008年7月一本科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称较高水平的胃饥饿素具有抗抑郁的效果,其结果是能够让人快乐。

为了更好理解胃饥饿素的作用,科学家利用不同方法来改变小鼠体内的胃饥饿素水平来观察它们的反应。

科学家发现,胃饥饿素水平低的小鼠显得很抑郁忧伤。甚至将它们放进深水中,也丝毫不挣扎。

相比之下,那些体内胃饥饿素水平较高的小鼠,表现则截然不同。它们在深水中使劲儿地游泳,拼命挣扎要离开水面。它们热切地去探索新环境。此外,当有其他小鼠时,它们的“社交活动”也很频繁。

科学家们认为,由饥饿诱导的这种快乐感,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自我适应。其实很容易理解,人类幼儿时期,要想找到食物,特别是在野外获得食物,就必须要集中精力、保持头脑清晰以及和别人合作。如果饥饿让我们浑浑噩噩,那么我们早就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了。为了避免成为别的物种的食物,胃饥饿素就促使我们集中精力来获取食物。

而在2008年《细胞代谢》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介绍,胃饥饿素不仅能抗抑郁,还能增强记忆力。

胃饥饿素让人饥不择食已是不争的事实,当饿着肚皮去超市时,所有的食物看起来都那么诱人。不过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神经病学家达格赫所作的研究则表明,胃饥饿素不仅让食物更诱人,而且提高了我们注意食物的能力和记住它们的能力。

达格赫说:“当胃饥饿素处于较高水平时,人们能够更好地回忆起食物照片。”不过究竟胃饥饿素是能够普遍地提升记忆力,还是只能提升与食物有关的记忆力,还有待证实。

胃饥饿素不仅能够让你产生想饕餮一顿的欲望,还能令你的嗅觉更加灵敏。这是2011年4月,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

某大学的科学家在小白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给小白鼠注射了胃饥饿素,然后将录像机对准它们的鼻子。结果几个小时内,小白鼠的嗅觉测探器超速运转,并且能察觉到极微小的气味。

嗅觉是感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哺乳动物都通过嗅觉来定位食物的方位,辨别食物来源。由于胃饥饿素控制人体饥饿的感觉,当胃里没有东西可消化时,就会出现饥饿感,刺激人们想吃东西的欲望,从而间接增强了人的嗅觉。因此,胃饥饿素和嗅觉之间有很大关联。

记忆障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判断记忆障碍的方法是怎样的

首先可以通过问诊,跟病人简单的交流,有没有记忆障碍,记忆障碍是记不住现在的事情,还是记不住以前的事情,还是有没有别的事情,影响到他的记忆障碍,下来可以通过量表来测定,有记忆量表客观地进行记忆,患者的基因测定来评估患者记忆受损的程度,然后还可以做一些影像学检查,包括患者如果主诉有记忆障碍的时候,可以做petct,看脑代谢有没有异常,通过普通的核磁看有没有海马萎缩,脑萎缩存在,如果就说是记忆障碍的患者,首先做不同的ct扫描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有脑沟脑回的加深,脑回的变窄,脑沟的加深以及,脑萎缩的现象,如果做磁共振,可以看到海马,或者颞叶是有萎缩的,可以通过测量海马体积,发现海马体积是缩小的,海马主要是管记忆的,可以看到海马的体积缩小,petct主要是通过葡萄糖代谢来看脑代谢的,petct可以看到患者脑代谢是减低的,也就葡萄糖代谢是减低的。

记忆障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有哪些

常用的治疗记忆障碍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就是(卡巴拉丁)等这一类的药,它的主要的不良反应其实是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吃完药以后,恶心、呕吐、腹痛拉肚子等等,我有一个记忆障碍的病人,在吃了胆碱酯酶抑制剂以后,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慢慢好转了,还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会有点兴奋,病人表现睡眠障碍,吃完药以后不能入睡,或者兴奋状态,还有一些表现为肌肉的轻微的震颤,都可能会出现药物副作用是这样子的,每个人对药物不良反应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不一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有的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可能就更重一些,这时候我们可以让患者把这个药放在饭后吃,以减轻药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还有的话有的病人表现为吃完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兴奋状态,影响他的睡眠,但我们可以要求他把药放到早上来吃,减少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记忆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记忆障碍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能是下降的,在居家的时候,作为患者家属一定要对患者进行一些提醒防止意外的发生,比方是患者可能还需要在家自己做饭,我们是不是要提醒他注意关火,这时候可以贴一些纸条,在煤气灶的旁边,或者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贴上一些小纸条作为提醒,还有一些患者因为记忆障碍,他可能忘了服药,这时候我们可能把在固定的地方做一些简单的明了的一些提醒,提醒患者该到吃药的时间,该吃哪些药,甚至家属可以把药,给他按顿分好,这样的话减少病人因为,记忆障碍引起了药物漏服现象,还有的患者因为记忆障碍的患者,他行动是不受影响的,可能还需要出去经常去买个菜,逛个街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走丢的现象,这时候作为家属,一定要做好防护,以防他走出去,走不回来就找不到家门,迷路的现象,我们可以给他带一个最常见带黄手环,现在更发达了,用一些定位系统,以防止患者走丢。

科普文章

更多

短期记忆多久形成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多久形成长期记忆并没有固定时间。如果短期记忆经常被想起,就会发展为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一个事物的信息,在脑子里仅停留几小时、几天或者一瞬间,而长期记忆则是几个月几年,甚至于终生不忘。 短期记

记忆模糊怎么回事

记忆模糊是指一个人在回忆过去的事情时感到模糊或不清晰,这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包括心理、环境、疾病。 1、心理: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对记忆功能有重要影响。例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情绪和心理障碍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干扰以及记忆受损。 2、环境:如生活压力、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药物滥用等。长期暴露于高度压力的环境中,或者生活习惯不健康(如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和休息等)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3、疾病:如脑部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导致记忆模糊。

宝宝三岁前有记忆吗

宝宝在三岁之前是存在记忆的,但是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和语言交流的不足,他们的记忆体验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 首先,宝宝的认知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相对比较弱,导致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清晰明确地表达记忆体验。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