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调的病人会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
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组:groupv((-)ssrna)
科:正黏液病毒科
属: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b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c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通过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个要素:型别/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份(hnnn),其中对于人类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对于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亚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h1n1)表示的是核蛋白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离的以猪为宿主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号为15,这也是人类分离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