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禁忌事项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疾病,患者如果想要尽快康复的话,除了要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之外,还应该调节好自己的日常饮食,让自己学会忌口,所以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也不例外,为了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日常饮食禁忌吧。

专家介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1、辛辣食物,也是要尽量避免的,这类食物刺激性太大,会进一步趋向损害食道。因此,你需要避免辣椒,辣椒粉,香料,咖喱等刺激性的食物。

2、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因为他们往往会进一步侵蚀食道。如玉米,扁豆,橄榄,西红柿,柠檬,柑橘类水果,葡萄干,蓝莓,小红莓,牛奶,酸奶,奶酪,黄油,所有红色动物的内脏,海鲜,坚果和种子等等。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高量的氨基酸,因此应该尽量从饮食中避免。

3、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基础的产品,喜欢吃的朋友要尽可能帮它们戒了,因为它可以加重胃酸倒流。因此,西红柿,番茄酱,番茄酱,酱,番茄喜欢面食为主的菜肴,意大利面条,比萨饼,酿番茄等都应该尽量避免。

4、豆制品,牛奶和奶制品,这类食品都会加重你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情,所以应该避免。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原因你了解的有多少呢?

1、第一抗反流屏障-食管下括约肌

20世纪80年代前期,多数学者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在解剖结构上实际并不存在,而仅是代表一种功能的名称。近年来,随超微解剖研究的深入,提示确实存在这种肌肉结构。胎儿食管功能的成熟发生在妊娠末期至出生后第1周。食管下括约肌位于食管末端与胃相连接处,其相应的食管黏膜有增厚改变,呈“Z”线,在抗反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可因迷走神经兴奋而增加。

2、第二屏障-食管正常蠕动

食管正常蠕动发挥有效的食管清除作用,即反射性地产生原发性蠕动,将食物输送入胃中。有时食物从胃反流到食管,如食管功能良好,则食管上端又可产生继发性蠕动,迅速地将反流到食管的食物再送入胃内。正常情况时,食管有效地通过蠕动发挥清除作用,而在某些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儿时常可见到患儿食管蠕动振幅低,及食管黏膜抗酸能力变弱。继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胃内容物可逆流向上经口溢出。食管炎往往使食管的蠕动能力受到影响,使清除酸性内容物时间延长。

3、食管黏膜抵抗力

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后,食管黏膜上皮不一定立即与之接触,因为上皮前防御机制-管腔内黏液层、静水层和黏膜表面HCO-3能发挥物理、化学屏障作用。食管黏膜易受酸、胃蛋白酶或胆酸的损害,当接触这类物质,黏膜电位差易改变,保护层受破坏。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证明,食管黏膜损伤最易发生于胃食管反流时。

4、腹腔内食管段长度与His角

食管是一根软性消化管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腹腔食管段被钳夹呈扁形,食管与有效胃直径的比例为1∶5,腹腔内食管仅需要压力超过胃内压1/5时,即可发生关闭。食管腹腔段长度越长,功能亦越趋完善。年龄<3个月的婴儿腹腔段食管甚短,故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角又称His角,正常者呈锐角,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出生后1个月形成,当在食管裂孔疝时大多数病例此角变成钝角。此角亦取决于腹腔内食管长度。

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对于一些酸性食物,番茄或是番茄酱,豆制品和奶制品这类高蛋白质的食物,患者也应该减少进食,面颊对诱发自己患病的因素进行防治,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尽快恢复,避免再次复发的可能。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而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或者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或者咽部的感觉,含酸味或仅有酸水时称为反酸。烧心和反流常在餐后一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者腹压升高时可加重。有的患者烧心和反流的症状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除了烧心和反流之外,还有胸痛、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吃什么好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可以吃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比如青菜,菠菜,包菜,空心菜,西兰花,还可以吃一些萝卜,冬瓜等等食物,还可以吃新鲜的水果,五谷杂粮,少油的瘦肉,鱼肉,面条,稀饭,小米粥,低脂酸奶等等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非常油腻的,油炸类的,烧烤类的,不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还要戒烟戒酒,少吃巧克力,少喝咖啡,浓茶,冰镇饮料等等,要注意少吃多餐。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临床表现。第二他的体格检查,就是体格表现。第三辅助检查。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我们对疾病进行诊断。第一那么临床表现,他就会有食管内的一个表现和食管外的一个表现。食管内的表现,主要以胃食管反流病他的一个临床三大征胸痛、烧心和反酸。食管外的表现,可能会有呼吸道的一些表现。作为体格检查来说,通常没有明显的,或者会有轻微的,上腹部的压痛,其他不会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