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最常用的注射法

直肠脱垂的注射疗法,其注射的方法大同小异,但注射的药液却种类繁多,且因注射的药物不同,疗效及其后遗症也有所不同,国内目前普遍采用消痔灵注射液进行治疗,其特点是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

①药物:用作直肠脱垂的注射药物很多,但我们一般选用史兆歧教授研制的消痔灵注射液来注射,取消痔灵注射液与1%的利多卡因1:1液60~80mL注射。

②操作方法

a.直肠周围注射法

第一,要全面检查直肠脱垂的长度、大小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清洁灌肠,备皮。

第二,患者手术时,要取好体位,常规消毒,作肛门局部浸润性麻醉。

第三,即开始药物注射。先作左右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在肛门3、9点肛门皮缘外约1.5cm处,用长7.5cm腰穿针作皮下穿刺,并同时用对侧食指作引导,防止穿破肠壁,待进针至骨盆直肠间隙后,开始注药,并边退针边注药,使药液呈均匀扇形分布,一侧总量为10~18mL。左、右注射时均应更换手套及注射用器具,避免污染。

然后作直肠后间隙注射:同样更换穿刺针头及手套。在肛门与尾骨间皮肤中点穿刺,针刺沿骶骨曲进行,针进入约6~7cm。同样以另一手食指进入直肠引导,使穿刺针不穿透直肠,不进入骶骨前筋膜,活动于直肠壁后,即表示已达到直肠后间隙,可边退针边注射,注射药量为5~7mL。

以上部位注射总量应为25~45mL。

b.直肠粘膜下注射法

粘膜下点状注射法:患者取蹲位、侧位或截石位,用力让脱垂的粘膜从肛门排出,用0.1%新洁尔灭或碘伏消毒肠腔(一般不用局麻),以1~2把鼠齿钳固定脱出的粘膜,由齿线上0.5cm部位起进针,点状将药液注射于粘膜下层,每点注射药液0.1~0.5mL,注射点点间距离为0.5~1cm。在脱出直肠粘膜下均匀注射,使环状脱垂粘膜均匀着药后,将脱出直肠送入肛门内,放置洗必泰痔疮栓,以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即可。术后可服用抗生素,并控制排便一周左右,以保证粘膜与肌层固定。

该方法适用于粘膜脱出者。

粘膜下条状注射法:体位及准备完全同上。用长针头进针直肠粘膜下层后,从上向下,边注射药边退针,在粘膜下层条状注入药物,使粘膜与肌层形成固定粘连的条柱,一般可注射药3~5条。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直肠脱垂都有哪些危害

直肠脱垂的危害如下: 1、直肠脱垂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黏膜经常摩擦出血,出现溃疡,甚至是这种慢性的损害,也导致了结肠癌的发生。 2、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使出现急诊的时候入院,甚至不得不去做肠道的切除或肠道的造口。 所以,在直肠脱垂早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硬化剂的注射,或者是经腹腔镜直肠的固定早期进行解决,以免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不得不去做更大的手术。

直肠脱垂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直肠脱垂的并发症: 第一、出血,这时候的出血是因为直肠孤立性的溃疡,可能会发生大出血。 第二、肛门失禁,百分之十六到百分之二十的患者,表现是对气体的失禁,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七的患者是表现完全性的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性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患者因为耻骨直肠肌薄弱起不到作用,一旦内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第二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生产性损伤,使盆底盆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其中直肠粘膜脱垂,有肛管静息压的降低而直肠套叠,而存在肛管静息压和咳嗽时的降低。

直肠脱垂和痔疮有什么区别

直肠脱垂和痔疮的区别如下: 1、直肠脱垂是由于直肠黏膜及直肠肠道在盆底结构受损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出,而痔疮是由于肛垫下垂或血管扩张引起的。 2、直肠脱垂是肛门的括约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的肛门是很松驰的,而且是不痛,而痔疮只是肛垫的下垂,它的括约肌是没有受到影响的,所以它的脱出同时伴有出血或血栓,这种情况下的脱出病人通常会有不同的症状,比如吐血、疼痛、感染,患者的肛门是比较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