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制

(1)Hp呈螺旋形,具有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泳动。

(2)Hp在黏液上具有靶位,可与上皮细胞及黏液的糖蛋白和糖脂靶位结合。

(3)与黏膜细胞紧密接触,可与上皮细胞“接触垫座”(attachmentpedestal)样结构,而使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

(4)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酶及其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2和C。我们的实验证实Hp阳性个体胃黏膜和胃液氨明显高于Hp阴性个体,说明尿素酶在胃内水解大量尿素产生大量氨,而氨在动物实验可造成显著的胃黏膜损害。

(5)细胞毒素(cytotoxin)可引起细胞的空泡变性。

(6)Hp感染后引起胃上皮细胞释放IL-1、8等细胞因子和TNF2等因子,引起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移行到胃上皮处并被激活,它可以释放代谢产物和蛋白溶解酶,使胃黏膜损害。同时它还可以引起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等激活,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害。

(7)免疫反应:Hp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或加重胃炎的形成。

由于Hp的感染,黏膜固有层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被破坏与细菌的浸润程度及细菌与细胞接触的紧密程度成正比。当中性粒细胞出现时为炎症活动的指标。表面黏液消失,细胞变性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穿过腺颈部进入腺窝,形成腺窝脓肿(管型),使腺体的再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时,细菌与细胞的接触率反减少,可能是免疫反应的结果,细菌表面被IgG包绕防止其与细胞的接触。

胃炎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胃炎非萎缩性胃炎

这是胃炎的一种分型,如果是普通大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还没有达到萎缩性胃炎的程度,也就是说胃炎的深度范围比较浅,还没有达到比较严重,或者有可能是癌前病变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在这一阶段,进行正规的治疗和饮食生活习惯方面的调理,以免造成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萎缩性胃炎,甚至转变为胃癌的情况。对于有类似情况的患者,一定需要戒烟,戒酒,并且避免生冷,寒凉,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一定要配合主治医师的诊疗意见,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并且一定不要熬夜,不要久坐,要适当的配合运动,一定要注意腹部保暖。

胃炎贴

胃炎贴一般是不能够将胃炎治愈的,它只能缓解胃炎引起的不适症状,胃炎贴主要是通过穴位贴治疗,对病情有延缓作用,想要胃炎治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奥美拉唑治疗。另外在日常注意肠胃保护。肚脐贴对于肠胃炎会有一定辅助性治疗的作用,但是不能把它作为治疗的重点,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患者胃肠功能比较差,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稍有不适就容易发病,首先应合理调节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一些软的容易消化的食物,要注意营养均衡,注意多休息,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都要有好的心情,注意腹部保暖,热敷腹部,再辅以对症处理的措施。还需要注意饮食保养,否则效果不好.饮食建议忌食过硬、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考虑作用不大,胃炎可以用奥美拉唑,硫糖铝,阿莫西林治疗。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萎缩性胃炎的胃细胞是一种异形细胞,随着这种异型细胞的逐渐增多,就会逐渐转化成胃癌。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主要在于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可以慢慢转变成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