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乙肝疾病介绍,乙肝,HBV感染后主要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损害。肝细胞可以表达多种辅助因子,加强T细胞受体与抗原的结合。肝细胞表面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
HBV感染后主要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损害。肝细胞可以表达多种辅助因子,加强T细胞受体与抗原的结合。肝细胞表面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表达,其中II级MHC具有抗原递呈作用。表达CD4和CD8的细胞毒T细胞(Tc)细胞,在杀伤体内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时,受自身I级MHC的制约,即在识别非己抗原(病毒抗原HBsAg)时,还要识别自身的I级MHC抗原,否则不能发挥杀伤作用。这个免疫反应还需要辅助型T细胞(Th)的协助,而Th细胞对肝细胞的识别又需要同时有II级MHC和病毒的表达,否则不能发挥辅助作用。由此可见,如果I级和II级MHC抗原的表达不足,Tc细胞就不能全部彻底清除病毒。HBV从一部分被破坏的肝细胞中释出,再感染其他的肝细胞,如此往复是的病变经久不愈。
肝细胞被病毒感染后,细胞膜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同时由于Th细胞不断激活或抑制性T细胞(Ts)功能降低而使得自身反应性B细胞激活,导致产生针对性肝特异性蛋白(LSP)和肝细胞膜抗原(LMAg)的自身抗体。通过抗体依赖性稀薄啊介导的细胞毒(ADCC)也可以破坏肝细胞。肝内的各种细胞在被激活后可以产生IL-2、IL-6、TNF-a等细胞因子,对肝造成损伤。
近年来,细胞凋亡(apoptosis)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也受到重视。肝内的痕迹细胞(pit cell)和Tc细胞可以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及Fas系统等,导致肝细胞凋亡或坏死。
由于慢性HBV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循环中免疫复合物(CIC)不断形成,沉积于器官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和趋化炎症细胞趋化,引发关节炎、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等肝外表现。CIC并不造成肝细胞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