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腹泻不干预可能会发展到脾肾阳虚。
从中医上,脾虚一开始一般是脾气虚,此时如果不干预,随着时间的增长,从气虚有可能进展到阳虚。因为气属阳,但是在气虚阶段,它可能只有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如果再进展就导致阳气的不足,会出现这种胃脘怕冷、手足冰凉等阳气不足、阳虚的症状,甚至它可以从脾阳虚累积发展到肾阳虚,从而成为脾肾阳虚。
肾藏精,肾是先天之本,肾阳之火是生命之本,而脾主运化,脾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精微物质和水液输送分布到全身的脏腑器官,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且实际脾的健运也需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是先天之本,肾精需要后天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滋养,因此先天和后天是互相影响的。如果长期脾虚就可以发展成为脾肾阳虚。
所以如果出现脾虚泄泻的时候需要及时调理,防止进一步从脾气虚、脾阳虚,最后发展到脾肾阳虚。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作用的药物。如补脾益肠丸,它含有黄芪、党参,主要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里面还有养血的白芍,综合起来具有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而且它是一种双层制剂,可以使药物的释放按照治疗的需求,实现胃肠分溶,外层治本,补中益气、健脾胃,内层治标,能够涩肠止泻,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在止泻的同时养护脾胃,防止病情的进展。
医患问答
更多脾虚腹泻和肠炎腹泻区别
脾虚腹泻是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辩证,患者因为脾胃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会导致出现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脾虚拉肚子,主要是因为脾不运化,脾的功能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会出现大便溏泄,尤其可能出现在晨起、腹泻,一般不伴有腹部疼痛,也没有大便急于解出的症状,会伴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有可能伴有不消化的食物。脾虚腹泻和肠胃腹泻两者也是有一定的区别,首先脾虚会导致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会造成嗓子不舒服、经常性的发脾气、心烦意乱,而肠炎腹泻会导致胃胀、胃痛、胃不舒服,所以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调理,不管是脾虚腹泻还是肠炎腹泻,首先一定要进行止泻,以免腹泻过多有可能会导致虚脱的症状发生,所以要多加注意。
脾虚怎么调理
脾虚的调理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调理和药物调理。 所谓的一般调理也就是指生活调理,主要是改善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习惯、加强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 比如说,有些人因为工作关系,经常熬夜,饮咖啡、浓茶等,这些习惯不仅容易造成脾虚,还容易引起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同时,还需要戒除咖啡、浓茶这类饮料,远离脾虚的伤害。 其次,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比如瑜伽、健身操、跳绳等,都是比较适合居家完成的。最后还可以在食物上进行调理脾虚,比如鲫鱼、牛肉、小米、胡萝卜、山药等。 除了一般调理以外,还可以通过药物调理脾虚,具体选择需根据脾虚引起的症状。比如一些脾虚人群经常出现四肢乏力、不思饮食、脸色萎黄、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以选择参苓白术颗粒进行调理。如果有合并脾虚以外的症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秋季腹泻与普通腹泻
秋季腹泻好发于9月到第2年的3月,以10月到12月为流行高峰,所以称之为秋季腹泻,好发于6个月到24个月的婴儿。秋季腹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水样便,大便次数、量、水份均明显增加,甚至每天达到十次以上,部分患儿可有精神不振,有的还伴有高热。严重者可以出现脱水的症状,可以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更严重者的患者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心肌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