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骨质疏松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又称为二型骨质疏松症,女性一般在绝经后5年出现,男性大约在70岁以上才会出现,其发病率女性为男性的两倍,一般四肢骨每年丢失0.3~0.6%,脊椎每年丢失0.8%~1.2%。骨折多发生在脊椎和胯部,一旦骨折之后,会使患者长期的卧床,疼痛是其中一个方面,长期卧床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老年人骨质疏松重在预防,要预防它的骨折和一系列的并发症。

问题没解决?找专家咨询一下

知名专家24小时在线回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医患问答

更多

什么是老年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一般是指发生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的破坏,从而使骨折脆性增加且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类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主要是跟增龄及绝经有关,雌激素水平的低下会导致骨破坏增加,也就是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低转换为主,也就是说在我们查骨转换指标的时候,大多数是处于正常的骨转换水平或者偏低的骨转换水平。其次还有一个特点是因为老年人的肠钙吸收减少,维生素缺乏,导致老年人普遍缺乏钙质补充。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什么:骨质疏松的危害,主要是它的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骨质疏松最常见的骨折发生在椎体,髋部,前壁和肱骨的近端,尤其是髋部和脊柱的骨折对老年人的危害最大。椎体骨折因为椎体松植骨含量高,因此早期发生骨折的概率也非常高。而胸椎的骨折则会造成胸廓的变形以致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腰椎的骨折则通常会影响到消化功能,髋部骨折的后果就比较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特别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什么不同

两者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只是其中的类型不同而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也称为I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绝经后的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显著下降,使得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丢失加速,即骨吸收增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称为n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点是皮质骨与松质骨按比例丢失,由于组织器官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造成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水平低于正常,骨钙丢失加速,但丢失率较I型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