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儿童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是出生后第一周内小于5.0×10^9/L,出生后第2周到一周岁小于1.0×10^9/L,一周岁以后小于1.5×10^9/L。

儿童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可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要想判断儿童是否患有粒细胞减少症需要了解患儿的具体年龄。

儿童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患者通常会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失眠多梦等不适症状。儿童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由于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降低,可能会增加人体被细菌、真菌感染的几率。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当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了解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的进行抗感染的治疗,比如使用β内酰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等抗生素,同时要配合使用提升粒细胞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咖啡酸片、地榆升白片等。

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一般免疫力比较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护理,增加饮食的营养,加强身体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医患问答

更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其次,要注意排除疾病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如果适量运动、饱餐后立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多数问题不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骨髓造血系统的问题,有可能是平时吃的抗生素过多抑制了骨髓的生长发育或者是其他的,对骨髓有抑制的药物引起的这种情况治疗的话,首先要避免吃对骨髓有抑制性的药物,另外就是可以多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或者采用升高白细胞的药物治疗。病毒性感冒等病毒感染,因为毒素的作用,可以有中性粒细胞的降低,而淋巴细胞的升高。另外应用一些抗生素后,可以杀灭中性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下降,尤其是一些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就是激素、免疫制剂治疗或者丙球。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首先需要到医院去进行检查,如果患者的身体上有类风湿因子,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当按照类风湿疾病进行治疗。血小板减少主要是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消耗过多造成的,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病因,如果是生成减少造成的,可以静脉输注血小板治疗,如果是消耗过多引起的,需要对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果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现并发症,就需要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出血严重且合并严重的贫血就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且血小板减少的也不太明显的话,主要是密切观察。

血小板减少症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中国血小板低于100乘以10的9次方每升的时候,既可以诊断血小板减少症,但是并非血小板低于100乘以10个9次方的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治疗; 血液科的角度上来说,如果在没有损伤性操作或者外科手术的需求前提下,在血小板大于30乘以10的9次方每升,查体没有活动性出血表现的时候,允许动态观察,因为在这个阶段的血小板减低即便是使用药物,也叫疗效不确切,只有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以后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部分恢复治疗以后血小板没有明显的变化,更有少数患者在治疗以后可能会出现血小板下降的情况,所以在没有损伤性操作的时候可以不用治疗; 如果患者有损伤性操作或手术的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地去明确血小板减低的原因,积极的药物干预为后面的操作或手术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