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瘫痪程度的分类有哪些?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瘫痪程度的分类有哪些?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脑瘫是一种器质性瘫痪,脑瘫儿诊断相同,但肢体运动障碍的程度却千差万别,其障碍程度可由于脑损伤的原因、部位、程度、范围等情况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别。

0级:完全瘫痪,无肌肉收缩。

1级:可看到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可脱离床面,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够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弱。

5级:正常肌力。

脑瘫患儿的瘫痪程度不同,对每个患者障碍的程度必须认真确定,这对估计预后、观察疗效、决定残疾等级都十分重要。

美国脑瘫协会从是否需要治疗的观点出发,对脑瘫障碍程度分为4级。I级脑瘫患者不需要进行治疗;II级患者需要矫形器和机能训练;III患者需要矫形器和支具,需要进行治疗和集体照顾;IV级患者障碍严重,需要长期治疗与收容照顾。

脑瘫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脑瘫发病率

脑瘫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疾病。脑瘫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脑瘫的发病率较高,国际上脑瘫的发病率为1‰到5‰,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1.8‰到4‰。脑瘫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孕龄越小,脑瘫患病率越高。

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临床表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早期性。即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所致的脑损伤。第二,非进行性。即脑瘫是非进行性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第三,障碍多重性。主要障碍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肌肉强直或痉挛,异常感知,抽搐及视听、言语等其他障碍。脑瘫的临床特点为运动障碍,常伴智能发育障碍和癫痫发作。脑瘫主要损害为锥体系损伤,并发锥体外系、小脑、脑干、脊髓等损伤。

如何判断脑瘫

脑瘫的判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存在。第二,在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第三,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例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和反射异常。第四,常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及其它异常。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以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需要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