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症状的减轻和恶化

在发育早期遭到脑损害,由于病变程度及脑成熟度的不同会引起脑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等各种类型的慢性脑病综合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脑损害症状会减轻或恶化。

脑瘫症状的减轻和恶化

所谓脑瘫的正常化或轻症化是指由于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使日常生活或工作不发生障碍的意思,而不是指脑病变的治愈。因此从达到正常发育直到残留有智能障碍及运动系统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者各种程度都包含在内。

正常化的病例大都出现在痉挛型、强直型及张力低下型患者中,而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中则很难看到。恢复程度较好者3~4岁时运动和智能可恢复正常,可做跑、跳等动作。

一般认为脑瘫的正常化基本上是由于锥体系的成熟及髓鞘形成,或相邻部位神经结构补偿的结果。而不随意运动型少有减轻者是因为大脑基底核损害者自然缓解者极少。

脑瘫的恶化表现有肢体的挛缩及变形,肌张力障碍增重,伴有惊厥及脑电图的显著异常,高热综合征,迟发性锥体外系症状等。前3项为脑瘫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迟发性锥体外系症状则比较特殊。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痉挛型脑瘫患者于1岁以后,出现明显的手足徐动表现,甚至完全转变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推测其病理原因可能是基底神经核局限性大理石样病变要经过1年以上才能慢慢形成。

脑瘫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脑瘫发病率

脑瘫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疾病。脑瘫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脑瘫的发病率较高,国际上脑瘫的发病率为1‰到5‰,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1.8‰到4‰。脑瘫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孕龄越小,脑瘫患病率越高。

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临床表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早期性。即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所致的脑损伤。第二,非进行性。即脑瘫是非进行性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第三,障碍多重性。主要障碍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肌肉强直或痉挛,异常感知,抽搐及视听、言语等其他障碍。脑瘫的临床特点为运动障碍,常伴智能发育障碍和癫痫发作。脑瘫主要损害为锥体系损伤,并发锥体外系、小脑、脑干、脊髓等损伤。

如何判断脑瘫

脑瘫的判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存在。第二,在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第三,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例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和反射异常。第四,常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及其它异常。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以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需要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