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巨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增生和分化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凡影响巨核细胞生成的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可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和细胞毒药物,以及抗生素类(氯霉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保泰松、消炎痛痼)、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甲亢平)、抗糖尿病药(氯磺丙脲)、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及无机砷等,此类药物干扰DNA的合成,抑制细胞丝状分裂,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和全血细胞减少。另有一些药物,如氯噻嗪类、雌激素、甲磺丁脲等可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癌、骨髓纤维化、组织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常出现程度不等的血小板减少。其发病机制与疾病浸润至骨髓,破坏了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有关。

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骨髓被浸润的范围有关。当以上疾病波及骨髓范围较广时,往往有血小板显著减少。对于此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方面努力治疗原发病;另一方面应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输注。另外,1L-11、TPO也试用于治疗此种情况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如病毒性肝炎、登革热、艾滋病及败血症等,病原体可盲接抑制骨髓造血使巨核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Fanconi综合征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治好吗

临床上通过一些药物治疗可以治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常会用到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这两类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类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的抗体去破坏血小板,同时抑制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导致患者血小板减少,进而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的一类疾病。临床上通过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可以治好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ITP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出血为主,它的出血部位常见于黏膜、皮肤,像会出现鼻腔出血,口腔血泡,甚至会突然间出现视物模糊即眼底出血,这些都比较危险。四肢,甚至躯干的皮肤出现出血点、瘀斑、紫癜,甚至出现血泡。ITP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的ITP发病比较急,它的症状相对就比较重,皮肤可能会出现大片的瘀斑,有的病人会出现内脏的出血,消化道出血,还有的病人会出现尿血。最严重的就是会出现这个颅内出血。它是一种出血性疾病,死于颅内出血的病人比率不到1%。

ITP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所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引起最常见出血性疾病。ITP的发病机制有哪些呢?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免疫的破坏,病人经常在发病前大概两周左右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病毒还有细菌的感染会造成体内出现一种免疫的破坏,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同时也可能抑制骨髓里边巨核细胞来产生血小板,所以血小板的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