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哪些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是一个小病症,它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项小的贫血症状,更不能够进行忽视,一旦出现要积极的进行正确治疗,特别是要避免受到感染,如果出现内脏出血现象,情况就会比较危机,那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哪些诊断标准呢?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发病比较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会伴严重的感染、内脏出血。

诊断标准二、骨髓象:

1)多部位的增生会减低,三系造血细胞会出现明显的减少,不适造血细胞的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以及脂肪细胞的增多.

诊断标准三、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的3项中之2项:

1)血小板小于20×10^9/L。

2)网织红细胞小于1%,绝对值小于15×10^9/L。

3)白细胞会明显的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

早期症状

1,全身症状

往往是黄皮肤,粘膜苍白,疲劳,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心悸,气短。

2,呼吸道感染

发现在呼吸道,如口腔粘膜,扁桃体,咽喉,牙龈,并经常引起发烧。全身性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3,口腔出血

出血部位广泛,任何器官可以发生,常见的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肤和粘膜瘀斑。严重咯血,呕血,血尿,黑便。少数患者的颅内出血,由于死亡。

4,严重的心脏扩大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尖区可听到杂音。肝,脾,淋巴结肿大一般。

另一部分是次要的,因接触化学品(砷,铋,金,汞),辐射(同位素,如严重感染,伤寒,肝炎,黑热病,败血症),某些疾病(癌症,尿毒症,肝肝硬化引起的疾病等。)。以上有些尚未确定的因素,使骨髓损伤,产生了一系列的功能形态的变化,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全血细胞减少症,以及相关的症状。

温馨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心脏会逐渐扩大,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听到心尖区有杂音,患者的皮肤会逐渐变得蜡黄,并且容易出现疲劳症状,由于血液的再生系统出现症状,是患者的食欲情况及微不振,就容易受患者出现心悸、气短的现象,对于生命健康极为不利。

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如何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如下: 1、首先要做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的计数、网织红细胞的绝对值。 2、做血涂片,主要是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且需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看淋巴细胞是不否增多,并且没有异常。骨髓穿刺以及涂片尽量选做两个以上的不同部位,比如骼骨和胸骨的穿刺。 3、同时也该做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检查、流氏细胞学检测。 4、对于叶酸B12肝肾功能,还有其他的溶血检测等,这也是我们诊断再障必须要做的,尤其要注意检测上CD55、CD59、淋巴细胞亚群,以进一步的除外是不是合并了阵发性的、睡眠性的血红蛋白尿。 5、还有一些免疫学和病毒学的检查,比如肝炎病毒、EV病毒、巨细胞病毒等。6、对于比较年轻的患者,应该进行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7、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做同位素的骨髓显象、腰椎核磁的压脂象扫描,以明确全身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

为什么会得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发病机制所导致的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的减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贫血、出血、感染。再障的发生有很多的假说,比如有人将多能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种子、土壤、虫子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几种原因当中,任何一种缺陷或障碍都会导致再障的发生。我们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了骨髓的损伤跟衰竭,在再障发病机制当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如何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前现在诊断再障的标准还是按照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规定的标准来诊断的: 1、血象表现出全血细胞减少; 2、脾脏没有肿大; 3、骨髓的改变,有多个部位是增生低下或者是重度减低的; 4、非造血细胞团的增多,这是骨髓的改变; 5、需要除外其他引起非造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像pnh、mds、急性白血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