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治愈出院案例

魏某女57岁河北石家庄人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三个月前,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体位变换为卧位时感心悸,持续数秒至一分钟左右自行缓解,夜间阵发胸闷、气短、做起后减轻,两月前就诊于“河北某医院”,查空腹血糖9.2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2mmol/L,尿常规:隐血(+-),蛋白质(+-),白细胞(+-),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考虑为:冠心病。给予“倍他乐克、丹参滴丸、鲁南欣康”口服,效果欠佳。

为求进一步治疗,2008年6月3日就诊于石家庄长城医院心内科,查心脏彩超示:LA40mm,LV38mm,IVS33mm,LVPW11mm,EF74%,E=A,肥厚型心肌病,左心房增大,二尖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流速增高,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辅助检查:ECG:窦性心律,广泛ST-T改变。

查体:p64次/分,BP145/75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扩大,心音可,心律齐,主动脉瓣第一、二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A2>P2,肝肾无肿大,双下肢轻微指凹性水肿。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睡眠差,二便尚可,无胸痛,有腹胀,无恶心,呕吐,无烧心,返酸,有尿急、尿频,无尿痛。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8年,糖尿病史3年,平时未规律服药,血压、血糖控制不佳,无传染病史。

辨病辩证依据:气郁日久,淤血内停,经脉不通,固见胸闷,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固入夜尤甚。淤血阻塞,心失所养,固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淤血内停之候。

西医诊断依据:现病史,既往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

入院诊断结果:

中医诊断:胸痹心血淤阻

西医诊断:

1.肥厚型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2.高血压病3级

3.2型糖尿病

4.泌尿系感染。

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调节免疫、解毒宁心”的中药治疗为主,西药对症治疗。

给予减压,降糖,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及消炎等西医对症治疗。采取半卧位。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2008年6月23日,患者泌尿系感染症状完全消失,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症状明显好转,应患者要求予以出院。建议院外坚持服药,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监测血糖,继续应用我院特色药物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方面: 1、临床症状方面,主要就是有劳力性的呼吸困难和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占到了90%以上的患者的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比较少见,大概有1/3的患者可以出现;劳力性的胸痛也就是说和活动、情绪、饱餐等等有关的胸痛的症状,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就是房颤;主要有发作性的心悸、乏力,然后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出现晕厥,经常是在运动的时候出现; 2、征方面主要表现有早期的时候可以有心脏的轻度扩大以及可以听到第四心音,然后在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在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以听到喷射性的收缩期的中晚期的杂音,同时可以伴有震颤,在用洋地黄制剂以及硝酸甘油和异丙肾上腺素以及做Valsalva动作的时候,杂音是可以增强的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减弱心肌收缩率的药物。

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这样鉴别: 1.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心腔扩大,以左侧为主,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衰,病理上主要是心腔扩大的病因,病毒性心肌炎为主的病因,特发性家族性遗传,围生期酒精中毒等,体征是心脏扩大,可闻及奔马律,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轻度的扩大,后期各心腔扩张,室壁运动减弱,心肌收缩力下降,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无特效治疗,一般是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但是慎用,容易中毒,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扩张血管, 2.肥厚性心肌病的特征,左室或心室肥厚,伴有不对称性的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可有或者无梗阻,病理是非对称性的,室间隔的肥厚,体征是心脏轻度的增大,能闻及第四心音,胸骨左缘可第3到第4肋间可听到喷射性的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可见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毫米。

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是什么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当时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基因最早发现的叫MYH7基因的一个突变。随着近年来的一个更多的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后,发现与肥厚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可能达70多种,相关的基因突变有1400多种了,都是是相对是比较多的肥厚性心肌病,最特别是梗阻型的肥厚心肌病,一定要嘱病人去避免剧烈的运动和避免情绪的过分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