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杂音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也常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二尖瓣前叶移向室间隔,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增加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后负荷的措施,如含服硝酸甘油,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或取站立位均可使杂音增强,相反,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后负荷的因素,如使用倍他受体阻滞剂,取蹲位均可使杂音减弱。

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

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原则是,改善症状,减少合并症和预防猝死,其方法是通过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顺应性,防治血栓栓塞事件,识别高危猝死患者,治疗需要个体化。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针对流出道梗阻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采用针对性处理。对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2,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治疗,酒精室间隔消融术,起搏治疗,3,猝死的风险评估和IC的预防。肥厚性心肌病是青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ICD能有效的预防猝死的发生。

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严重吗

患者如果出现了非梗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这些患者病情会很严重,患者一般来说通过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在体力消耗的时候会出现心前区的疼痛,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这些患者的胸痛可能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患者可以通过沿途的检查发现存在心肌缺血,这些患者一般病情也会很严重,患者需要及时治疗。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或者晕厥。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心率减慢或者恶性的心律失常,这些患者也会出现头晕。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心脏彩超来确定,也可以做遗传筛查来明确诊断;判断心肌肥厚有标准,一般是室间隔肥厚大于15毫米,或者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的比值大于1.3到1.5,则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与冠心病、高血压引起的心肌改变、心脏瓣膜性疾病相鉴别。

肥厚性心肌病超声诊断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主要的诊断手段,心脏彩超可见心室不对称肥厚,而无心室腔增大,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毫米,或与后壁厚度之比大于等于1.3,有流出道梗阻者,可见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室内突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也就是SAM征阳性,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致舒张功能障碍,部分室间隔厚度未达标,不能完全除外本病,静息状态下无流出道梗阻,需要评估激发状态下的情况,部分患者心肌肥厚,仅限于心尖部,尤其以前侧壁心尖部为明显。所以,对诊断肥厚性心肌病者,需要积极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可选择B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CCB,也可用内科介入和外科手术的方式来治疗。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能活多久

患者多数在30岁以前,男女比例差不多,患病过程十分缓慢,可以一直没有症状,也有症状突然病发,主要是因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导致心室与大动脉压力阶差增加,供血不足而引起心绞痛、呼吸困难、全身无力、心悸和胸闷等症状,甚至出现晕厥。临床统计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10-15岁死亡率在7%左右,大于15岁的在1%,年龄越大患者比年龄越小患者生存率相对增加,但如果积极的行手术治疗,生存时间能显著延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心肌疾病,临床上的研究得出因素,可能与遗传和内分泌紊乱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