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的诊断

太阳病,中医病证中的六经病之一,多由外感风寒所致。太阳病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脖子僵痛,脉浮等。伤寒论中将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病就是指疾病在身体的表面,并且属于阳病。在中医学中,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太阳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之首。所以太阳病以表症为主,太阳伤寒可出现寒邪侵袭肌肤和内脏表面的症状,可见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腰痛,脉浮紧。

2.太阳病如果合并里虚不足,比如阴阳两虚会出现心悸、心烦,还会出现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气短而促。

3. 太阳病内夹有水饮,则为太阳蓄水证。会有干呕,咳痰的现象,会出现无汗,发热,恶寒,喘咳,干呕。如果水气停留积聚于胸胁,会出现的症状有发热恶寒汗,头痛,心下及胁肋痞满且会出现疼痛,干呕和气短。

4.太阳蓄血证,瘀血不能下行,则会聚集于下焦,会出现发热甚至出血的表现,太阳蓄血的治法应该为泻热破结。

5.太阳温病,以发热、口渴、不出现畏寒为特点。

很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为太阳病,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太阳病除了用中药治疗,还可以进行针灸,一般常用的穴位有:风府、大椎、身柱、少尚、肺腧、人中、太阳穴等。日常注意调理,保持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不要吃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病理诊断的意义有哪些

长期以来病理诊断被认为是金标准,具有其它任何检查都不可替代的权威,缺乏组织学诊断既不安全也不能最终确诊,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病理诊断的意义包括第一,为临床提供正确的病理诊断,肿瘤病理诊断的内容是对肿瘤的疾病的全面描述,包括肿瘤的起源、分类、分型、分化、侵袭性、转移、激素受体表达、特异性酶活性、核分裂以及在S期的细胞百分比等等。第二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以足够的综合的诊断,使临床医生能为患者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如术后肺鳞癌宜放疗、腺癌宜化疗、小细胞癌宜放疗加化疗、乳腺癌ERPR阳性的患者辅以内分泌治疗和多耐药基因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化疗药物。第三,提供患者预后的信息,现已知许多因素均能影响肿瘤的预后,如肿瘤各种病理学因素和临床分期等,与肿瘤患者有关的许多癌基因、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细胞周期蛋白以及各种酶类等均能影响肿瘤的预后。

什么情况下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鉴别分型,为治疗提供依据,为靶向治疗提供靶点检测,推测肿瘤基因异常四种情况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 免疫组化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鉴别肿瘤分型。不同肿瘤分型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比如肺的鳞癌和腺癌的鉴别化疗不同。比如淋巴瘤,不用免疫组化没有办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及分型。对应的几十个不同类型的淋巴瘤临床治疗的方式也不同。第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依据。比如雌激素或是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可以用内分泌治疗。受体阴性就不适合用内分泌治疗。胃常道间质瘤如果是CD117阳性的,适合用伊马替尼治疗。比如免疫治疗,需要PD-L1的免疫组化检测来确定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第三,为靶向治疗提供靶点的检测。比如HER-2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或者是胃癌适合用曲妥珠单抗的治疗。ALK阳性的肺癌适合用克唑替尼治疗。第四,通过免疫组化来推测肿瘤基因异常的状态。比如对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来推测肿瘤是不是存在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有哪些特点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具有相似性。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常常是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其是形态学,还有免疫组化,有很多重叠的地方。也就是说,不同的肿瘤可能有相似的形态学的表现,以及相似的免疫组化的表型。免疫组化需要判断肿瘤的分化方向,还需要结合临床以及影像学的资料,找到肿瘤发生的具体的部位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多数情况下良性的肿瘤和周围的关系界限比较清楚,恶性的常常是浸润性的生长或者是压迫性的生长,这对判断良恶性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除了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当中需要用以外,分子检测在软组织肿瘤诊断方面也越来越重要。比如诊断腹膜后的高分化脂肪肉瘤,常常用MTM2基因是否有扩增来判断。如果是阳性的结果,对于诊断高分化脂肪瘤或者去分化脂肪肉瘤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