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让她自由站起来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1岁时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不好。因为本次就诊患儿诊断基本明确,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给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以及头皮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低频脉冲治疗等,通过治疗,患儿下肢力量增强,下肢承重能力得到增强,可完成扶站。

【基本信息】女性、13岁

【疾病类型】脑性瘫痪

就诊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渭南分院

就诊时间2020年1月

【治疗方案】普通针刺、电针、推拿等治疗改善肢体功能,脉冲电治疗改善肢体肌力。

【治疗周期】住院14天,长期康复治疗。

【治疗效果】患儿下肢力量增强,下肢承重能力得到增强,可完成扶站。

一、初次面诊

脑性瘫痪是婴幼儿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脑部病变,这种疾病通常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比较常见的诱因就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颅内出血等。在患病后患者的身体将会遭受很大的打击。

最近,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患儿,家长口述患儿为双胞胎之一,早产,出生时缺氧窒息导致发育落后,1岁时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不好。3岁时因为肢体僵硬在外院行内收肌松解术,术后还是不能站立行走。目前患儿13岁,智力及言语基本正常,主要是不能站立和行走,家长为进一步治疗决定来到我院就诊。

二、治疗经过

了解完患者情况后,我继续对患儿进行了专科检查。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尚可,言语表达、理解力、认知力尚可,双侧上肢肌张力2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长短腿,右侧下肢长68cm,左侧75cm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因为患者病史较长,结合患者既往诊断、此次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考虑为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我们通常简称脑瘫,是指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骨骼发育异常等情况。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治愈脑瘫。

image.png 

因为本次就诊患儿诊断基本明确,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给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每次40分钟,每天一次;头皮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低频脉冲治疗等,每天一次;推拿、小儿捏脊、手指点穴等,每天一次。

除了以上这些治疗外,考虑到患儿肌力、肌张力较差,我向患儿家长着重强调了日常护理重要性,告知患儿家长在日常训练中多加注意,防止出现肌肉拉伤、摔伤。

三、治疗效果

通过普通针刺、电针、推拿等治疗改善肢体功能,脉冲电治疗改善肢体肌力,患儿下肢力量增强,下肢承重能力得到增强,可完成扶站。

考虑到患儿肌力、肌张力较差,我向患儿家长着重强调了日常护理重要性,在家长给予肯定答案后,安排回家。

随访询问患儿家长居家情况,患儿家长述可以扶站,扶走时间逐渐增长,偶尔可以独站,目前进行站立平衡锻炼。

四、注意事项

1、要对吃饭、换衣服、洗衣服、上厕所等多加注意。要选择穿脱便利的衣服,换衣服时,一般先将患侧肢体穿上,再脱下。

2、需要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热量摄入,避免病症加重造成更多危害。

3、需要注意运动,帮助患者通过按摩来改善机体活动的。主要是以按摩肢体部位的肌肉为主,不同的按摩方式和穴位会有不同效果。

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用消毒液拖擦地面,定期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褥等。对于重症患儿,应勤翻身防止压疮,大小便后清洗会阴部,防止湿疹。

五、个人感悟

脑性瘫痪主要表现是身体姿势的异常和中枢性运动神经障碍,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对于患儿和家庭都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一旦诊断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应该及早选择正确的方法帮助患儿治疗,及时抓住治疗时机,以便患儿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脑性瘫痪主要是康复治疗,具体的实施方案则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而定。在治疗期间,医生会有针对性的锻炼患儿行走、语言、坐立、认知、翻身和爬行等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矫正患儿的异常姿势,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

由于本次就诊患儿病史较长,所以决定以普通针刺、电针、推拿等治疗改善肢体功能,脉冲电治疗改善肢体肌力等治疗为主。

但是对于一名儿童神经康复科医生,我建议经常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患儿积极康复锻炼,注意日常饮食营养均衡。


脑性瘫痪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生产的时候大脑缺氧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原因,如果小儿脑性瘫痪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智力低下,并且也有可能会出现面目表情呆滞的状况,在发现脑性瘫痪后,最好是及时的做一些康复理疗。主要是指孩子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发育没有成熟,造成脑损伤,所导致患儿出现姿势各项功能障碍。大多会出现在脑部,有些会导致孩子四肢功能障碍,患了这种疾病,孩子会出现癫痫,行为异常或者是智力低下等情况。第四种是肌张力低下型,通常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慢慢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性瘫痪通常会见到的类型为痉挛型,痉挛型发病多与早产和缺氧有关联。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脑瘫主要会表现为运动功能的障碍,也会有感知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智力低下、听觉、语言障碍等。是肌张力及神经反射异常,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改变,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新生儿期肌张力低下,随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一到两岁达到高峰,被动活动关节时阻力增大,一经外界刺激还可诱发痉挛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如肩关节内收、内旋,屈肘、曲腕、拇指握于四指之中,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屈膝、足马蹄内翻或者外翻等。如果是由于手足腓动型的脑性瘫痪,会产生有手脚动作控制异常的现象,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脑梗瘫痪后能恢复吗

脑梗塞患者出现了瘫痪,如果瘫痪不是特别严重,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的,但是如果瘫痪比较严重,即使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治疗,也可能会遗留有一定的后遗症,所以如果出现急性脑梗塞导致瘫痪,早期可以考虑应用溶栓的药物,同时应用一些改善脑循环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理疗,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通过系统的治疗,瘫痪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如果瘫痪比较严重,通过这些系统的治疗,患者仍然可能会出现,集体运动不灵活等后遗症。

科普文章

更多

脑性瘫痪进行康复训练,病情可得到有效缓解

患儿1岁时被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药物以及康复治疗(具体不详),出院后由于家长没重视患儿的病情,也没做好护理,患儿现仍不可与人简单交流,也不能独立站立及行走,下肢肢体仍然僵硬,身体平衡能力也不好,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就诊。结合患儿的既往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目前诊断脑性瘫痪。治疗上予以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知觉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为主,治疗后患儿可以独立行走短暂时间,可进行简单的日常语言交流,精细动作稍差,但是比入院的时候有所进步,平衡能力较前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

孩子脑性瘫痪,一定要注重康复治疗

患儿早产,出生时浑身青紫,评分为7分。3个月后家属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同月龄孩子,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核磁检查,发现脑脑白质软化灶,诊断为“脑性瘫痪”。现家长为进一步治疗,带孩子于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后,予以针灸+推拿+辅助低频脉冲、平衡功能训练、手指点穴等治疗。1年后,患儿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数步。

13岁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让她自由站起来

患儿1岁时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不好。因为本次就诊患儿诊断基本明确,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给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以及头皮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低频脉冲治疗等,通过治疗,患儿下肢力量增强,下肢承重能力得到增强,可完成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