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肌力下降,长期康复训练终恢复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儿症状表现为肢体比较僵硬,活动不灵,上肢运动功能还可以,但是右手的精细动作比较差,结合患者情况,确定在治疗上以中医的针灸和推拿为主,另外还辅助低频脉冲治疗、平衡功能训练、手指点穴等。通过治疗,患者肌力情况好转,能够独立行走。

【基本信息】男性、5岁

【疾病类型】脑性瘫痪

就诊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渭南分院

就诊时间2020年4月

【治疗方案】针灸+推拿+辅助低频脉冲治疗、平衡功能训练、手指点穴等。

【治疗周期】住院16天,长期康复治疗。

【治疗效果】好转,患儿能够独立行走数步。

一、初次面诊

这位小患儿今年有5岁了,他妈妈生他的时候是早产,当时孕周有36周,因为胎心突然停掉了,紧急进行剖宫产手术,生下来的时候浑身青紫,评分为7分。当时考虑患儿有缺氧,可能会影响脑发育,家属对这个情况也是了解的。随后在3个月左右时,家属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要比同月龄的孩子弱一些,于是带孩子来医院进行检查。

在当地医院做了头颅核磁检查,发现脑脑白质软化灶,诊断为“脑性瘫痪”,确诊后一家人觉得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但是为了孩子能够有所恢复一直在坚持进行康复治疗。大约进行了有1年,孩子的各项功能恢复的不是很好,于是父亲和奶奶就要放弃,后来就出院回家了。

再次见到这个孩子是1年前,孩子4岁,在妈妈的陪同下来的医院,为了进一步进行治疗,于是以“脑性瘫痪”收治入院。

二、治疗经过

这个孩子的诊断是比较明确的,患儿症状表现为肢体比较僵硬,活动不灵,上肢运动功能还可以,但是右手的精细动作比较差,双下肢的肌张力高,不能独站及行走。专科查体,双上肢肌张力为2级,双下肢肌张力3级,肌力为4级,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踝阵挛(—),双侧巴彬斯基征均为(+)。

image.png 

患儿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独立行走,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为主。目前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针灸、推拿、脑瘫肢体功能训练、中频治疗等。向患儿的妈妈交代了病情及相关的治疗方法,脑瘫的治疗周期很长,患儿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康复训练,如果再次中途停止治疗是很不好的。孩子妈妈说自己再也不会放弃治疗了,她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这次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在治疗上以中医的针灸和推拿为主,另外还辅助低频脉冲治疗、平衡功能训练、手指点穴等。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经过1年的康复治疗,患儿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独立行走数步,虽然行走时姿势有些僵硬,但是这已经是让人欣慰的进步。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妈妈学会了很多康复推拿的手法,于是安排患儿出院,同时叮嘱患儿的妈妈在家要继续给孩子进行锻炼和康复治疗,定期要来医院复查。

三、治疗效果

经过1年的康复治疗,患儿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独立行走数步,虽然行走时姿势有些僵硬,但是这已经是让人欣慰的进步。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妈妈学会了很多康复推拿的手法,于是安排患儿出院,同时叮嘱患儿的妈妈在家要继续给孩子进行锻炼和康复治疗,定期要来医院复查。

为巩固治疗效果,我交代患儿家属在家还要检查康复训练,定期到医院复查,评估康复效果。

四、注意事项

1、在日常要注意营养均衡,饮食中肉、蛋、奶及蔬菜水果都要有。

2、日常要坚持进行康复锻炼,锻炼过程中家属要做好监督和引导。

3、家属要尊重患儿的人格,对患儿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使患儿用最愉快的心情来配合治疗。同时教育患儿勇于正视生活的困难,不要过度的溺爱,鼓励患儿树立生活的信心,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与管理。

4、用清洁手帕、餐巾纸擦干患儿唾液或用温水洗净、擦干,同时经常更换围巾,尽量保持流涎处干燥。监督患儿刷牙和牙齿清洁。

五、个人感悟

脑性瘫痪是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因比较复杂,分为非遗传性和遗传性的。其中非遗传性的占比多,主要与孕期或者产时的缺血缺氧有关,另外还有创伤性因素。不管是什么因素导致的,一旦脑细胞及神经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治疗都是有很大的困难。这位患儿是早产儿,因为生产时有脑缺氧导致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出现运动功能的障碍。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病例中的患儿,在进行了1年的康复治疗后能够独立行走。我国的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等方法在治疗脑性瘫痪方面有神奇的疗效。很多患儿在治疗后都有不错的疗效,但是必须要坚持治疗,治疗周期可能比较长,需要医生、患者及家属付出巨大的努力。

身为一名神经内科的医生,每天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但是脑性瘫痪的孩子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个幼小的生命就在你面前,但是很多时候医学是有限制性的,脑性瘫痪几乎无法治愈,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患者恢复一些基本功能,预防继发性并发症、改善预后

 

 


脑性瘫痪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生产的时候大脑缺氧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原因,如果小儿脑性瘫痪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智力低下,并且也有可能会出现面目表情呆滞的状况,在发现脑性瘫痪后,最好是及时的做一些康复理疗。主要是指孩子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发育没有成熟,造成脑损伤,所导致患儿出现姿势各项功能障碍。大多会出现在脑部,有些会导致孩子四肢功能障碍,患了这种疾病,孩子会出现癫痫,行为异常或者是智力低下等情况。第四种是肌张力低下型,通常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慢慢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性瘫痪通常会见到的类型为痉挛型,痉挛型发病多与早产和缺氧有关联。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脑瘫主要会表现为运动功能的障碍,也会有感知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智力低下、听觉、语言障碍等。是肌张力及神经反射异常,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改变,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新生儿期肌张力低下,随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一到两岁达到高峰,被动活动关节时阻力增大,一经外界刺激还可诱发痉挛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如肩关节内收、内旋,屈肘、曲腕、拇指握于四指之中,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屈膝、足马蹄内翻或者外翻等。如果是由于手足腓动型的脑性瘫痪,会产生有手脚动作控制异常的现象,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脑梗瘫痪后能恢复吗

脑梗塞患者出现了瘫痪,如果瘫痪不是特别严重,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的,但是如果瘫痪比较严重,即使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治疗,也可能会遗留有一定的后遗症,所以如果出现急性脑梗塞导致瘫痪,早期可以考虑应用溶栓的药物,同时应用一些改善脑循环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理疗,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通过系统的治疗,瘫痪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如果瘫痪比较严重,通过这些系统的治疗,患者仍然可能会出现,集体运动不灵活等后遗症。

科普文章

更多

脑性瘫痪进行康复训练,病情可得到有效缓解

患儿1岁时被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药物以及康复治疗(具体不详),出院后由于家长没重视患儿的病情,也没做好护理,患儿现仍不可与人简单交流,也不能独立站立及行走,下肢肢体仍然僵硬,身体平衡能力也不好,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就诊。结合患儿的既往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目前诊断脑性瘫痪。治疗上予以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知觉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为主,治疗后患儿可以独立行走短暂时间,可进行简单的日常语言交流,精细动作稍差,但是比入院的时候有所进步,平衡能力较前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

孩子脑性瘫痪,一定要注重康复治疗

患儿早产,出生时浑身青紫,评分为7分。3个月后家属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同月龄孩子,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核磁检查,发现脑脑白质软化灶,诊断为“脑性瘫痪”。现家长为进一步治疗,带孩子于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后,予以针灸+推拿+辅助低频脉冲、平衡功能训练、手指点穴等治疗。1年后,患儿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数步。

13岁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让她自由站起来

患儿1岁时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不好。因为本次就诊患儿诊断基本明确,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给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以及头皮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低频脉冲治疗等,通过治疗,患儿下肢力量增强,下肢承重能力得到增强,可完成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