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脑瘫,12岁小姑娘漫长的康复之路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的反应力、理解力尚可,但是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高,因此决定予以普通针刺、头皮针、电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以降低肌肉紧绷的状态,使其正确有力的发力来改善行走状态。通过治疗,患儿基本运动功能较好,可独自完成。

【基本信息】女性、12岁

【疾病类型】脑性瘫痪

就诊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渭南分院

就诊时间2020年7月

【治疗方案】脑瘫肢体训练、平衡功能训练配合中医针灸、电针。

【治疗周期】一个半月

【治疗效果】基本运动功能较好,可独自完成。

一、初次面诊

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诊室,不用多说,一眼就能看出她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小女孩的双腿在走路的时候一直是弯着的,走路的步子很小,普通人走路抬腿伸腿再放下腿这样的简单动作,小女孩是无法做到的。

和小女孩妈妈沟通过后,了解到孩子是早产儿,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8个月就剖腹产出生了,出生时体重刚过4斤。一出生就在保温箱住了20天。后来孩子渐渐长大,在十个月的时候发现双腿没什么动作,那时候是第一次发现孩子有些异常。

到大医院看了病,才知道孩子是脑性瘫痪,双腿不怎么动是脑性瘫痪的表现。但让人欣慰的是,脑性瘫痪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智力,除了走路的姿势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其他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康复治疗。直到孩子6岁了,要上小学了,就没时间顾及孩子的康复治疗了。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入学,并且现在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还很好。现在孩子到了暑假了,小女孩妈妈希望乘这段时间能再在医院治治,得到一些改善。

image.png 

二、治疗经过

听小女孩妈妈讲完,我知道这位妈妈一定付出了比常人多很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从婴儿到上小学,一直坚持带孩子做康复治疗,我相信孩子现在能够走路,也一定是这位妈妈功劳。

给小女孩做查体发现,她的反应力、理解力尚可,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高,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等,诊断方面考虑“脑性瘫痪”。由于现在的医疗还没达到治愈脑瘫的水平,所以我们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过康复锻炼改善孩子的运动能力。

这种疾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这里我看到了孩子妈妈坚持和孩子治疗的决心,病人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对于孩子患病的表现,这次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肌肉紧绷的状态,使其正确有力的发力来改善行走状态。治疗方面,予以普通针刺、头皮针、电针,每天一次;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每次40分钟,每天一次;平衡功能训练,每天一次;推拿、手指点穴、小儿捏脊,每天一次。

三、治疗效果

通过接近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和中医治疗,感到小女孩行走的时候有了更多的信心,在器械帮助下能比较放松的行走,基本的动作如翻身坐下站立都可以独立完成。

由于脑瘫带来的影响是终身的,小女孩能完成这接近两个月的治疗,尽力减轻脑瘫带来的影响,是终身治疗中非常必要的环节。但长期的生活康复训练仍然很重要,因此我和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告知其相关注事项,并确保患儿家长掌握了康复训练的要点。

四、注意事项

1、正视自己的身体,调节好心态,后天的努力非常辛苦,但也要坚持。

2、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尽力完成能完成的学业,多结交朋友,发展健全的人格。

3、当独站能很好的完成后,方可进行行走训练,开始可借助拐杖、步行车、平衡棒等,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家长的任务是扶助和鼓励,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和信心。

4、家长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其一起面对,鼓励积极面对疾病。同时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坚持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帮助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更好的融入社会。 

五、个人感悟

我们常说的脑瘫其实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有许多不同病因的一组相关症状。可能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但是脑瘫也有它的高发人群,早产儿发生脑瘫的比例非常高,一百名早产儿平均有十五名发生脑瘫,特别在出生体重极低的婴儿中,更容易出现。脑瘫发生后,就会影响终生,需要持续的治疗与之对抗,对于患者和家庭,都是非常辛苦的。

最好的避免脑瘫的方法,是对孕妇的呵护,使孕妇保持健康。只要降低早产的发生,患有脑瘫的宝宝就自然会减少很多。防患于未然,是疾病通用的道理。

脑性瘫痪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生产的时候大脑缺氧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原因,如果小儿脑性瘫痪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智力低下,并且也有可能会出现面目表情呆滞的状况,在发现脑性瘫痪后,最好是及时的做一些康复理疗。主要是指孩子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发育没有成熟,造成脑损伤,所导致患儿出现姿势各项功能障碍。大多会出现在脑部,有些会导致孩子四肢功能障碍,患了这种疾病,孩子会出现癫痫,行为异常或者是智力低下等情况。第四种是肌张力低下型,通常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慢慢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性瘫痪通常会见到的类型为痉挛型,痉挛型发病多与早产和缺氧有关联。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脑瘫主要会表现为运动功能的障碍,也会有感知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智力低下、听觉、语言障碍等。是肌张力及神经反射异常,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改变,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新生儿期肌张力低下,随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一到两岁达到高峰,被动活动关节时阻力增大,一经外界刺激还可诱发痉挛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如肩关节内收、内旋,屈肘、曲腕、拇指握于四指之中,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屈膝、足马蹄内翻或者外翻等。如果是由于手足腓动型的脑性瘫痪,会产生有手脚动作控制异常的现象,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脑梗瘫痪后能恢复吗

脑梗塞患者出现了瘫痪,如果瘫痪不是特别严重,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的,但是如果瘫痪比较严重,即使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治疗,也可能会遗留有一定的后遗症,所以如果出现急性脑梗塞导致瘫痪,早期可以考虑应用溶栓的药物,同时应用一些改善脑循环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理疗,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通过系统的治疗,瘫痪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如果瘫痪比较严重,通过这些系统的治疗,患者仍然可能会出现,集体运动不灵活等后遗症。

科普文章

更多

脑性瘫痪进行康复训练,病情可得到有效缓解

患儿1岁时被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药物以及康复治疗(具体不详),出院后由于家长没重视患儿的病情,也没做好护理,患儿现仍不可与人简单交流,也不能独立站立及行走,下肢肢体仍然僵硬,身体平衡能力也不好,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就诊。结合患儿的既往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目前诊断脑性瘫痪。治疗上予以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知觉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为主,治疗后患儿可以独立行走短暂时间,可进行简单的日常语言交流,精细动作稍差,但是比入院的时候有所进步,平衡能力较前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

孩子脑性瘫痪,一定要注重康复治疗

患儿早产,出生时浑身青紫,评分为7分。3个月后家属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同月龄孩子,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核磁检查,发现脑脑白质软化灶,诊断为“脑性瘫痪”。现家长为进一步治疗,带孩子于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后,予以针灸+推拿+辅助低频脉冲、平衡功能训练、手指点穴等治疗。1年后,患儿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数步。

13岁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让她自由站起来

患儿1岁时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不好。因为本次就诊患儿诊断基本明确,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给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以及头皮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低频脉冲治疗等,通过治疗,患儿下肢力量增强,下肢承重能力得到增强,可完成扶站。